岷江峡谷寻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密码
从成都沿岷江河谷北上180公里 , 在四川茂县城南约2.5公里处 , 一个背山面水、被岷江三面环抱的梯形台地呈现眼前 。
登上台地 , 足以感受到崇山峻岭间少有的开阔 , 东西宽一二百米、南北长近千米 , 且起伏平缓、土质肥沃、草木葱茏 , 堪称宜业宜居 , 令人不由感叹古代先民选址的独特眼光 。 这就是面积约15万平方米、距今5000年左右的营盘山遗址 。
近日 , 文史专家聚会三星堆博物馆举行“茂县营盘山遗址与古蜀之源”学术研讨会 , 一方面是因为强降雨引发泥石流致茂汶公路短暂中断 , 另一方面也暗合了三星堆与营盘山的密切渊源 。
随着茂县营盘山遗址等众多分布在这一区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被发现 , 四川省大力实施的古蜀探源工程正在一步步还原历史的真实: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 , 黄河上游甘青一带的先民就因气候变化等原因 , 开始向南迁入长江上游的岷江河谷台地;随着治水能力的提升 , 古蜀先民逐步向低海拔台地、平原聚集 , 在4000多年前形成著名的宝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 , 开启了灿烂的古蜀文明 。
寻访这些遗址和非遗传承 , 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先民们一路披荆斩棘的开拓进取 , 更能感受到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脉相连 , 那些高山峡谷里依然流传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勤劳友爱的民族密码 。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的古蜀源流
2000年始 , 营盘山遗址历经10余年6次勘探发掘 , 尽管发掘面积只有2000余平方米 , 就已经在遗址中部地带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各型房屋基址20座、灰坑120余个 , 应为居住区;在遗址中西部发现一处类似于广场的遗迹 , 其下清理出人祭坑9座 , 应是举行包括宗教祭祀在内的集中活动场所;广场区以北地带发现窑址3座及灶坑12座 , 应是集中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作坊区 。
遗址已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 , 其代表性的文物和局部复原场景已经展呈在茂县羌族博物馆里 。 其中最为精美的当属彩陶器 , 均为黑彩绘制 , 黑红相间、纹饰古朴 。 纹饰主要位于器物的口沿、颈部、腹部等部位 , 盆、钵类器物内壁也绘制有彩陶图案 。 图案题材有草卉纹、粗细线条纹、水波纹、变体鸟纹、弧边三角纹、圆点纹、草叶纹、网格纹、弧线圆圈纹、卷叶纹、涡形纹、杏圆纹、蛙纹等 。
考古报告称 , 出土彩陶器绝大多数采用精心挑选的泥土手工制作而成 , 烧制火候均较高 , “叩之有清脆的响声” , 器形主要有瓶、罐、盆、钵等类 , 选出复原及可辨器形者作标本近百件 。
专家考证 , 这些彩陶有明显的仰韶晚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特征 。 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测试分析 , 发现彩陶的化学成分更接近黄土高原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腹地出土彩陶器物的化学成分 , 而素面陶的化学特征则显示出本地黏土的特征 , 说明素面陶为本地自产而彩陶可能非本地烧制 。
这一分析结果印证了专家的推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部分先民 , 为了寻找更加温润宜居的环境 , 带上自己必需的生活用具 , 特别是有高度文化认同的彩陶成品及其原料、技术 , 从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一路南下 , 顺着岷江河谷向西南迁徙 , 直到把营盘山变成了岷江流域文化走廊的中转站 。
堪为佐证的是 , 经过对人祭坑中部分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分析鉴定 , 发现营盘山人群来源并不单一 , 其中的一些人类头颅 , 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西北人群特征 , 与四川本土先民有着明显的区别 , 还有两个成年牙齿标本检测结果表明 , 其食谱分别以幼时吃鱼、吃粟为主;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有粟、黍等 , 以粟、黍为主要作物应属于北方旱作农业形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