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峡谷寻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密码( 四 )
54岁的何王金是国家级非遗“羌笛演奏与制作”的省级传承人 , 其吹奏方法叫鼓腮换气法 , 即吹奏中不停下来换气 , 而是循环换气 。 这样高难度的吹奏 , 在数十位羌笛传人的努力下 , 已有一批又一批中小学兴趣班的孩子学会了基本技法 , 能够吹出或婉转忧伤、或高亢激昂的古老曲子 。
在羌乡 , 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羌族人 , 衣服上漂亮的图案大多为手工刺绣 , 这是又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 。
羌绣的制作充分体现了羌族妇女的勤劳坚韧 。 杨甫英是工作在中国古羌城里的一位羌绣绣娘 , 虽然她绣得要比别人慢一些 , 但游客们驻足凝视的最多 , 因为她是一位独臂羌绣绣娘 。 其他的绣娘绣得也远称不上快 , 绣一朵花要整整一天时间 , 一针一线里让人感悟什么是真正的“绣花功夫” 。
喜欢绣花的羌寨保持着纯朴友善的民风 。 在远离县城、海拔2400多米的茂县雅都镇前村、后村 , 村民们告诉采访人员 , 大家对祖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勤劳 。 现在的村子里也没有懒汉 , 各家有事都互相帮助 , 谁不帮就受笑话 , 几乎没有吵架闹矛盾的 。 同时特别重视教育 , 再困难也要送孩子上学 。 更是特别尊重妇女 , 每年五月初五都过瓦尔俄足节 , 即羌族妇女节 。
羌族男子的坚韧不拔则尽显在那些巍然屹立的羌碉、羌寨里 。 《后汉书·西南夷传》描述冉駹人“依山居止 , 垒石为室 , 高者十余丈”的“邛笼”就是羌碉 。 羌人自古善搞建筑 ,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就有不少羌族工匠 , 在汉唐时代 , 每到农闲时节 , 就有羌人进入汉族地区修房子 。
目前在茂县、汶川、理县等地的高半山上 , 还保留有大量的原生态羌寨 。 民居以石木结构为主 , 顺山排列 , 或高或低 , 错落有致 。
最著名的莫过于理县桃坪羌寨 。 这个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寨子 , 仿佛是一个石头建筑王国 。 寨子引高山泉水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水网通道 , 既供自来水 , 也可供人通行;寨内巷道或明或暗 , 或宽或窄 , 宛若迷宫;而空中通道更令人叫绝 , 爬上任何一户人家的房顶 , 都可以走遍寨子 。 寨子里的高楼屹立千年、历经数次大地震而不倒的“奥秘” , 源于房屋背后插缝多砌了一道长长的“脊梁” , 起到稳基防震的作用 。
采访人员走访了茂县、汶川和理县的多个羌寨 , 惊讶地发现这些就地取材而建的房屋、碉楼 , 是羌族工匠凭着直观视线信手砌成的 , 他们不绘图、不吊线 , 就地取材 , 用毛石、片石相互搭接 , 却做到了横平竖直、结构稳固 。
原汶川县文化馆馆长汪友伦老先生给采访人员提供的一首“羌寨砌墙歌” , 道出了其中的原理 。 “认石认八方 , 面子放外边 , 方方长长墙角呆 , 大石头离不开小石头塞;长三镶 , 端五限 , 内八层 , 外七转;中立石 , 垫口皮 , 横压筋 , 顺压脉;近看梁 , 远看墙 , 离得远 , 看得端 , 老婆要看18年;石石错缝 , 角翘三分 , 见尺收分 。 ”这首民谣提到的“四角墙体高出中间墙体三分” , 诠释了建筑力学中 , 建筑应力向内聚集形成整体稳定性的科学道理 。 还提出所砌墙体至少要保证18年内不能倒塌 , 才算度过了建筑稳定期 。
羌笛、羌绣 , 羌寨、羌碉 , 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 , 历经风雨沧桑、灾难变迁 , 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岷江上游 , 其中蕴含的乐观和合、坚韧勤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 随着“许多民族都流着羌族的血液” , 始终激荡回响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中 , 成为连接你我他的民族密码 。 (采访人员惠小勇、黄卧云、黄毅)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