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峡谷寻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密码( 二 )

  近年来 , 在营盘山遗址周围 , 还陆续发现了波西、沙乌都等数十处时代相近或略有差异的中小型聚落遗址 ,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处总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群 。 其中 , 营盘山遗址的主体年代为距今5000年 , 波西遗址年代上限为距今6000年 , 年代最晚的沙乌都遗址年代下限为距今4500年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陈剑介绍说 , 这一较为完备的聚落体系 , 是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大型中心聚落 , 营盘山遗址代表了5000年前长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 , 已被考古界命名为“营盘山文化” 。 其中最有意思的发现是 , 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到四川省茂县 , 从远古就存在一条堪称“彩陶之路”的人口迁徙通道 。

  “彩陶之路”意义非凡 。 随着彩陶中同一或相似题材的纹饰传播 , 包含在其中的文化认同、精神信仰也在生成集聚 。 学术界已有的共识是 ,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 , 彩陶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传播 , 成为中华文化统一的源头 。

  综合近年内有关营盘山周边及成都平原史前考古的成果 , 陈剑认为 , 营盘山是上古西北、西南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 也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的源头之一 。 “从彩陶的器形变化来看 , 营盘山文化与其后期的成都平原桂圆桥遗存、宝墩文化均有历史的衔接 。 而宝墩文化又和三星堆一期文化基本相同 , 印证了以营盘山为代表的川西高原新石器文化是成都平原新石器文化的重要来源 。 ”

  有趣的是 , 从营盘山到三星堆的文化迁移 , 除了沿岷江上游河谷这条水路外 , 还很可能另有一条山路 。

  营盘山背靠九顶山 。 翻越九顶山 , 就是成都平原西缘桂圆桥遗址所在的什邡市 。 营盘山到什邡红白镇的直线距离约36公里 , 再往东50余公里就是三星堆 。

  此次研讨会上 , 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公布了该所近年来对什邡箭台村遗址的发掘、桂圆桥遗址的研究及石亭江上游区域的考古调查情况 , 初步的结论是 , 桂圆桥、箭台村等遗址是蜀人从山区走向平原到三星堆立国的前进地 , 而桂圆桥一期先民进入平原的路线 , 应该是翻越九顶山后沿着石亭江上游峡谷前行的 。

  此次与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朱乃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等专家均表示 , 随着对川西北、陇西南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深入研究 , 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 各序列节点更加环环相扣 , 印证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史实 。

  一个古老的民族连着你我他

  作为川西北高原古蜀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心 , 茂县、汶川一线的岷江上游流域是我国上古时期使用最为频繁的一条民族迁徙、文化交流走廊 , 民族学上称其为藏羌彝走廊 。 至今 , 这一区域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民族——羌族最集中的聚居区 。

  羌族总人口约为30万 ,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 。 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 , 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 其中茂县就占1/3 。

  每天上午9点 , 无论游客多少 , 茂县县城边上的中国古羌城开城仪式均如期举行 , 这样的仪式已经连续举行6年了 。 这是由山西省援建的一座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古羌文化展示区 。 在这里 , 游客不仅可以聆听千年羌笛的悠扬 , 目睹羌族绣娘现场刺绣 , 还可以观赏体验羌族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议事会 , 以及古老的打铁文化等各类非遗项目展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