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峡谷寻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密码( 三 )

  羌族 , 一个与你我他血脉相连的民族 , 堪称中华民族的母族 , 走近她 , 我们就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 。

  走进古羌城旁边的中国羌族博物馆 , 迎面墙上就是一个大大的“羌”字甲骨文 。 甲骨文中唯一留下记载的族姓即为羌 。 中华文明兴于华夏 , 华夏始于炎黄 , 史传羌系炎帝之后 。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 与羌的融合密不可分 。 甲骨文中有关羌的记载多达930余条 。

  “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 , 许多民族都流着羌族的血液 。 ”博物馆陈列室的第一个展板上 , 就写着费孝通先生的这句学术名言 。

  根据四川大学教授潘显一、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等研究羌文化专家的著述和介绍 , 羌族源于古羌 , 古羌是上古时期对西北放羊部落的统称 。 他们以游牧为业 , 最早将野羊、野牛驯化为家畜 , 因而一般认为羌人是以羊为图腾的 。 羌姜二字本为同字 , 一从人 , 一从女 , 在甲骨文中二者是通用的 。 就其渊源而言 , 从女可能更早一些 , 是远古时期母系文化的遗留 。

  古羌人受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 从甘青发源 , 逐步向东、向南迁徙扩展 。 向东的羌人进入中原地区转向定居农业 , 形成上古传说中的炎帝部落 , 并与传说中的黄帝部落、姬姓轩辕氏长期通婚 , 最后与其他部落一道 , 融合成华夏族 。 向南的羌人中的一部分 , 大约在那时就开始进入岷江河谷 。

  这一支羌人一直延续到今天 , 成为分布在茂县、汶川、理县和北川、黑水、松潘等地的羌族 。 古羌人的其他支系在甘、青、川、陕、滇、黔等区域很活跃 , 并在历史上先后建立和参与建立了白狼、牦牛、筰、东女、苏毗、吐蕃、西夏、南诏、罗鬼、自杞、宕昌、后秦、唃斯罗、不丹、尼婆罗、古格等政权 。 这些支系大部分融入华夏成为汉民族成员 , 一部分则向西南迁徙 , 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彝、藏、纳西、哈尼、普米、傈僳、怒、阿昌、拉祜、基诺、缅、景颇、独龙、僜、门巴等民族或这些民族中的某些支系 。

  因此 , 古代羌人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族源之一 , 而羌族是古羌的直系遗存 。 羌族先民由逐水草而居的大西北迁徙并定居在岷江上游河谷地带 , 依山而居 , 垒石为屋 , 生存繁衍的时间至少在三四千年以上 ,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 信奉万物有灵 , 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传统 。

  在茂县羌族歌舞团 , 采访人员看到一幅台湾“桃园民众”“花莲原住民”赠送的锦旗 , 上书“邦家之光 , 中华五十六民族欢聚在台湾” , 其中把羌族称为“融族” , 应是很有深意 。

  古羌文化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获得新生

  在今天的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区 , 还保存着苍凉的羌笛、激越的莎朗、婆娑的羌红、精美的羌绣、神秘的祭祀、神奇的羌碉……在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中 , 古老的羌文化得到大力保护和传承 , 被誉为中华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 。

  站在中国古羌城的广场上 , 高大魁梧的何王金双手缓缓竖捏起像两根筷子一样的竹制双管六孔羌笛 , 鼓起腮帮用力一吹 , 一曲跌宕起伏的《迁徙曲》飘然而出 , 这清澈而略带沙哑的笛音 , 让人仿佛感受到了古羌人顺江越岭一路迁徙的曲折艰辛和坚毅顽强 。

  从“羌笛何须怨杨柳”到“羌管悠悠霜满地” , 古代边塞诗词里吟咏不断的羌笛 , 也是民族迁徙融合的一个实物见证 。 据说最早的羌笛由先秦时期在西北牧羊的羌人 , 用羊腿骨或鹰翅骨制成 , 既是乐器 , 又是放牧的鞭子 , 后来随着民族融合、政权更迭 , 成为征人思乡的寄托 。

  人们一度以为羌笛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里 , 只能在诗歌里寻觅它曾经活跃的踪影 。 而进入岷江上游的羌人 , 不仅将羌笛保留传承下来 , 还就地取材 , 改用高山箭竹精制成双管六孔羌笛 。 东汉马融《长笛赋》道:“近世双笛从羌起 , 羌人伐竹未及已 。 龙吟水中不见己 , 截竹吹之声相似 。 ”羌笛材质的变化 , 从一个侧面印证羌人由草原到高山、由游牧到农耕的变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