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也正是成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思路 。 2020年成都人工智能企业达550余家、产业规模达200亿元 , 基本形成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上层应用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 。 作为西部首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 成都制定了《成都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 , 提出力争到2023年 , 形成贯穿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 核心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 。
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 未来三年成都将坚持创新引领 , 加快基础前沿理论、算法和技术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布局 , 力争专利申请量超过8000项;前瞻谋划“无人区”领域 , 加强智能系统和数学信息技术、信息融合及大数据技术等方向“从0到1”原创研究 , 打造具有国际引领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 。 同时 , 强化政策和组织保障 , 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 , 每年支持启动重大项目5个以上 。
此外 , 成都还将持续开展供需对接 , 每年举办不少于10场对接活动 , 积累200项以上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对接方案 。
本报采访人员 程怡欣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院士声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柴天佑:
制造业正走向智能化时代
“制造业经历了工业自动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 , 现在要走向智能化时代 。 ”在柴天佑看来 , 工业智能的目标是实现工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
“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操作自动化和管理决策信息化 , 但最终还是需要人来进行决策 。 ”柴天佑表示 , 这样的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 生产过程运行工况识别、工艺参数和运行指标依赖人的经验和知识判断与决策;生产线中各装备(过程)之间协同控制与运行管理依赖人的经验和知识判断与决策 , 无法实现运行控制与管理集成优化 。
“因此 , 下一步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工业智能化 , 即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活动中知识工作自动化和人机互动与协同智能化 , 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流程全优化 。 ”柴天佑举例道 , 工业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