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堂语文 语文课堂教学( 二 )


三、评价语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1、巧妙纠偏,使学生的理解从偏离走向正轨
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正确,因为他们的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加上个体的差异性,甚至有的学生会作出非常离谱的回答 。这时,有些老师便以“错了! 请坐”了断,在这一声“错”里,你放弃了一次引导学生改过的机会 。教师的学生意识与评价意识,在这样的时候显得特别重要,学生对文本的严重误读,学生异样的回答,有其个性、思维层次与生活背景的深刻作用,我们不要放过一次挑战自我,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与体验的机会 。高明的老师会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或因势利导将错就错,顺着学生离谱的回答,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调控学生的情绪,走上正确的轨道 。
【案例】《陌上桑》——为“好色”一辩
一位老师为了强调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讲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这几句诗,问学生:“为什么青少年也好,老年人也罢,行者也好耕者也罢,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观罗敷?”一个学生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好色!”课堂顿时像炸开了锅“热闹”开了,他显得非常尴尬 。
短暂的停顿之后,这位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好色”二字,并在“好”字下面加了着重号:同学们,‘好’字有两种读音,第三声和第四声,请分别组词 。同学们不知老师葫芦里埋着什么药,课堂秩序稍稍稳定:读第三声,可以组成‘好坏、好人……’,读第四声,可以组成‘爱好、喜好……’同学们回答时仍面带疑惑 。“非常好!那么,你们知道‘好色’中的‘好’读什么?”“读第四声 。”同学们好像忘了刚才的喧闹,非常认真地回答 。“很好!通过刚才的那段文字,能否用一个词概括罗敷的特点?”“好看、美丽、漂亮、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 。老师连忙说:“大家说的都很对,常言说,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同学们异口同声,且面带微笑 。
老师进一步指出:“所以,见到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想欣赏一番,这是人之常情 。这些人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观罗敷,正因为罗敷在他们眼里太美了,大家都想看个仔细 。如果将这段话换成‘罗敷太美了,美得妙不可言’,比较一下哪一个好?”“原来的好,通过别人的反应写出了罗敷的美,非常巧妙!”“对,这是间接描写的作用 。如果用‘好色’一词概括那些人的表现公平吗?”同学们笑着说“不公平” 。那位说“好色”的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 。
【案例分析】
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源于他对学生的爱,这一系列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语,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 。学生有这样一个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他们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还会害怕什么?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
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能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遇到难题,不急着下结论,而是快速思考问题的原因,快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巧妙点拨,机智评价,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
2、自然引发,使学生的感悟从单一走向丰富
当文本给定的信息比较单一时,教师有必要开发文本,我们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对古代的文本应赋予现代意识,对科技作品应赋予人文意识与科学精神,变“静”为“动”,将静态的文本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 。从各个角度、各个阶段体现学生对文本的直接认知,积极促成个体创造性地发现,体现学生的角色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变“单一”为“丰富”,注重学生在文本解读中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打开学生认识的视野,创生更多理解的角度,使学生走出思维的死角或认识的狭长地带,使线性的思维拓展为一个丰富的面,多角度,多方位引发他们的认知、感悟、想象,最终形成一个多彩的情感、思维共生的立体空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