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堂语文 语文课堂教学( 三 )


【案例】《论语》十则—— 对孔子的挑战
师生讨论第五则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要求学生翻译:重点把握“是,这;知,智 。是知也,这是一种智慧 。”
师:为什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一种智慧?
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会去学习,永远有学习的意识,这是一种智慧 。
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会变得很谦虚,别人也乐意教你,你就获得了学习的机会 。
生:明明不懂,硬充好汉,终会露出马脚,被人耻笑 。还不如坦率地说自己不懂,至少别人还认为你诚实,所以这是一种智慧 。
师:你们能多角度看待一个问题,老师非常欣赏,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在下面的问题挑战中,希望你们有更出色的表现 。
生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
师:你们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是一种什么品质?挑战孔子,用一个字概括,并说明理由 。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勇也 。我认为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有所不知,这需要一种勇气 。
生:是诚也 。坦率地承认自己有所不知,这是一种诚实 。
生:是真也 。敢于说出自己不知,不虚伪,不做作,这是做人的真实 。
生:是德也 。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勇气,我说是一个人的美德,他可以非常真实地活着 。
生:是高也 。这好像一个武林高手,或是一位得道高僧,他无需掩饰什么,因为他太强大了,因为他得道了 。(众笑)
师:看来,孔子要免费收你们做徒弟了,如果知道两千年后,有这么一群出色的后生,他老人家要含笑九泉了 。
【案例分析】
我想学生之所以特别喜欢这样的课,是因为赋予他们以自我角色意识,有他们自己的体验和创造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你们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是一种什么品质?挑战孔子,用一个字概括,并说明理由”的问题设计,以及及时跟进的评价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不仅仅是让学生走进孔子的内心世界,更要让孔子亲切可近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
3、善于求变,使学生的思维从机械走向灵活
由于我们所接手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多年的受教育的经历,一些孩子表现出模式化的思维现象,这与他们的年龄是不相符的 。这种现象源于模式化的训练教育,其中教师模式化的指令语与评价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忽视了对学生的自学、思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能力的培养 。思维的模式化、机械化还导致一个后果,就是学生对这种思维方式存在着不自觉的依赖心理 。这种不自觉的依赖心理对文本阅读的真正展开是致命的,因为它没有开发出学生思维潜力,遮蔽了文本中真正的思想与情感的亮点,使学生与真正的阅读失之交臂,这是作为语文教师最感痛心的 。是模式化的评价语强化了学生的这种阅读行为,在这背后是教师对教学本质与学生观的误读,我们要在评价语中,引导学生从模式化的思维束缚中走出来,促进他们展开比较真实的阅读,让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
【案例】《生命 生命》——找到令你心跳的句子
《生命 生命》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 。我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妙在何处,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我巡视一周,感到震惊:他们不约而同找到了议论句,问其原因,说小学就是这么练的,有思想有感想,找议论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