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中的规律

【缘木求鱼】
尊重规律 , 科学研究往往就能推进得顺利、快捷一些;反之 , 就难免要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 。
木木
又是一年“诺奖季” 。 每年此时 , 各类媒体的报道密集且深入 , 这种“信息轰炸”的最大好处 , 就是很容易“炸”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 进而标识出某个方向或路径 。 比如 , 诺奖获得者似乎有相同的性格气质、行为做派 , 而在背后支撑其获奖的机制 , 似乎也颇多共通之处 。
这些诺奖获得者给人最强烈的一点感受 , 就是面对诺奖都很“放松” , 好像没人心存“不得诺奖 , 誓不罢休”的执念 , 许多人在接到获奖通知电话的时候 , 甚至认为是一个“恶作剧” , 今年打获奖通知电话的一名工作人员 , 因为重名亚当·斯密(Adam Smith) , 甚至还被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里斯特和戴维·卡德挖苦了一番 。
【科学研究中的规律】这些获奖者显然并未把获奖太过放在心上 , 更让他们享受的是自己的工作 。 享受工作、在工作中享受 , 基础是喜爱;只有真正喜爱自己的工作 , 才有可能获得灵魂的愉悦 , 也才可能持续探究 , 哪怕到了耄耋之年仍能钻研不辍 。 许多诺奖获得者在接受采访时 , 都格外强调自己工作的“有趣” , 今年的物理学奖获得者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 , 就反复强调自己做的是“一些有趣的事情” 。
面对一个“有趣的事情”和面对一个不是特别有趣、甚至无趣的事情 , 研究者的身心状态肯定会有所不同;而研究者身心状态的不同 , 既决定过程中是否能爆发创造力 , 也将影响研究的走向、路径选择和最终的结果 。 今年的化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本杰明·李斯特就认为“只有当你放松时 , 你的思想才能流动” , “创造力并非源于专注和紧张” 。
淡薄名利、放松地做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事情 , 这就使许许多多的诺奖获得者的面目在世人面前高度“雷同”起来 , 给人的感觉格外温润、可爱、有趣 。 据媒体爆料 , 今年的物理学奖获得者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 , 当年退休后为了专心研究、免于被外人来信打扰 , 就搞了一个“已逝”的印章 , 凡有外人来信一律盖章退回 , 其为人处世的洒脱不羁 , 令人心向往之 。 不拘泥于世俗外物的束缚 , 心灵才能得到相对彻底的解放 , 科学研究才有可能更深入地推进 。
当然 , 科学家、研究者的性格气质固然重要 , 在他们背后发挥强力支撑作用的体系 , 相较而言 , 在研发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就更为关键 。 如果没有这个体系的强力支撑、周到服务、耐心宽容 , 科学家们要想放飞思想、神游天地之间、进而实现创造力的持续突破 , 恐怕就不太现实 。 其间的逻辑也不难理解 。 如果大学、研究机构、投资方 , 都抱持急切的功利心 , 搞出一套“天罗地网” , 三日一催促、五日一考核、七日一评比、九日一淘汰……大约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 科学家们恐怕就会陷入应激状态 , 身心俱疲 , 在这种状态下 , 要想放飞思想 , 实现创造力突破 , 进而取得或大或小的研究成果 , 肯定不现实 。
一年又一年的诺奖 , 反复向世人昭示着这个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规律;凡能有所体悟、有所借鉴者 , 往往就能取得相应的成绩 。 最“俗气”的例子 , 大约就是任正非反复夸赞的那个俄罗斯年轻的数学天才——拿着华为的高薪 , 长年累月躲在“角落”打游戏 , 打着打着 , 就把华为往上顶了一个大台阶 。
必须承认 , 科学研究过程中是存在一些“独特”规律的 。 对待这些规律 , 必须持尊重态度 。 尊重规律 , 科学研究往往就能推进得顺利、快捷一些;反之 , 就难免要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 , 有些困难甚至难以逾越 , 进而造成相应的损失、耽误发展进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