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征寰宇——专访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之叶光富

再征寰宇——专访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之叶光富
“加入航天员队伍11年 , 我为梦想也奋斗了11年 。 现在 , 我对任务充满信心和期待!”首次参与飞行 , 叶光富却在公众面前显得自信而从容 。
再征寰宇——专访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之叶光富
文章图片

2021年3月31日 , 叶光富参加工效实验 。孔方舟摄
6天6夜的“洞穴探险”
这不是叶光富的首次亮相 。 大众知道他的名字 , 得追溯到5年前——
当地时间2016年7月7日14时30分 , 在意大利撒丁岛 ,6名满身泥土的航天员从探险6天6夜长达162小时的洞穴中欢呼着走出 。 其中 , 一张帅气的中国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是当时首位尚未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即公开身份的中国航天员、首位公开亮相的第二批男航天员叶光富 。
他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 , 与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天员共同参加了欧洲航天局组织进行的为期15天的洞穴(CAVES)训练 。
撒丁岛高山深处 , 存在着巨大的喀斯特地貌地洞 。 阴冷潮湿的洞穴 , 险象环生 。 那里没有阳光 , 没有声音 , 连食物的选择也十分有限 。 这种与太空类似的极端环境 , 是评估和锻炼航天员的理想场所 。
叶光富穿着探洞服 , 头戴携有探照灯的安全头盔 , 还要背负装有各种任务所需设备的背包每天负重行进5小时以上 , 或在悬崖峭壁中攀爬 , 或在垂直的深洞中升降 , 或游过暗藏危机的河流 , 步步惊心 。
有一次 , 团队发现一个有2个足球场大的洞厅 , 尽头的石墙高达100米 。 叶光富要完成对这个洞厅的勘测 , 辅助勘测定位的另一名航天员爬到一个边缘位置 。 叶光富敏锐地观察到有个别岩石往下滚落 , 顿觉不妙 , 赶紧招呼那名航天员撤回 。 就在刚回撤至安全区域后 , 岩石开始滑落 , 并迅速发展成一大片岩体滑坡 , 整个过程持续了1分钟以上 。
叶光富作为关键项目勘探组负责人 , 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协助下完成了对两个洞穴分支勘测总距离约600米的勘测任务 , 发现了令人震撼的杰里科大厅 , 还发现了一段长约500米的洞穴分支 。 他还获得了该洞穴一处通道的命名权 , 他将其命名为“Guang Ming Gallery”即“光明通道” 。 最终 , 叶光富和整个团队一起战胜了种种困难 , 并从庞大的地下迷宫中安全回归 。 在任务后期 , 他将所有勘测的数据进行下载、整理、分析 , 生成了一个3D洞穴地图 , 为以后训练留下宝贵资料 。
有一位国际航天员说 , “让叶执行这项任务 , 我非常放心 。 ”随行摄影师说他“似乎永远也不知疲倦” , 任务负责人说他“为人很友好 , 而且聪明 , 总是乐于学习新的东西” 。
再征寰宇——专访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之叶光富
文章图片

2021年8月9日 , 叶光富进水下服前沟通话音 。孔方舟摄
【再征寰宇——专访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之叶光富】母亲的背影 , 前行的动力
在叶光富的成长轨迹中 , 母亲对他的影响最大 。 在他的记忆里 , 母亲独自扛起了家庭重任 , 却从不抱怨 。 别人家的孩子有的早就辍学打工 , 帮衬家里 。 而母亲让他好好读书 , 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为了供他读书 , 母亲尽可能多干一份活 , 多赚一份收入 。 有一阵 , 母亲包揽了村里种植桑树苗的活 , 施肥、浇水、锄草、打理 , 全靠她一人忙活 。 叶光富放学归来 , 看着母亲正一担担挑着水上山灌溉树苗 , 只见母亲弱小的身躯被沉重的扁担压弯了腰 , 一步步地往山上艰难前行 , 这样来来回回挑了数十担 。 这一画面烙印在他的心里 , 每当遇到困难时 , 就想起母亲那副瘦弱而坚定的背影 , 便给他了坚持的勇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