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市场开启“吸金模式” 下沉市场或成新的拼杀战场( 二 )
产业链日趋完善下游竞争白热化
在资本的持续助推下 , 国内咖啡赛道热度居高不下 , 相关产业链景气度也有所提升 。 整体来看 , 我国咖啡行业主要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领域 。
上游领域主要涉及咖啡豆种植、采购和相关机器供应 , 集中度较低 。 目前中国咖啡豆主要来自国外进口 , 部分来自云南 。 国内产业链代表贸易商包括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海南力神公司、保山景兰公司等 。 机器供应方面 , 专业型咖啡机市场基本由国外企业占领 。 国内生产企业主要提供家用咖啡机等相关器械 , 代表性企业有美的集团(000333.SZ)、新宝股份(002705.SZ)、小熊电器(002959.SZ)、ST德豪(002005)、广州大正集团等 。
中游环节则主要是咖啡豆的深加工 , 主要参与者是各大咖啡豆烘焙加工厂 。 国内代表公司有佳禾食品(605300)、后谷咖啡等企业 。
下游领域集中度更高 , 整体竞争激烈 。 可按照咖啡的流通和消费形式对下游环节参与者进行划分 。 仅就流通环节而言 , 咖啡市场主要为线上线下结合 , 包括连锁咖啡店、便利店、电商等参与者 。 目前 , 线上平台是即饮咖啡的主要销售渠道 。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 , 2021年2-4月 , 淘宝、天猫平台上的即饮咖啡销量集中度较高 , 市场份额排名前4的品牌合计占70%以上;从咖啡消费形式上划分 , 参与玩家可划为现磨咖啡、即饮咖啡、速溶咖啡三大类 。 其中 , 现磨咖啡的代表性品牌有星巴克、瑞幸、太平洋咖啡、Costa、Manner等;而即饮咖啡市场的代表品牌有星巴克、雀巢、UCC、农夫山泉、康师傅等;速溶咖啡市场的代表品牌有雀巢、UCC、三顿半、永璞、时萃、隅田川、中原G7等 。 下游领域入局者众多 , 行业竞争白热化 。
市场下沉 道阻且长
据《2021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 , 目前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咖啡渗透率达到67% , 人均咖啡消费量接近日、美、韩等成熟咖啡市场水平 , 这也是品牌咖啡争相布局一二线城市的主要原因 。
据《中国餐饮品类与发展报告2021》显示 , 二三线城市的咖啡需求增加 , 占比也分别达到了20.6%和17.9% , “小镇青年”成咖啡消费潜力股 。 为抢占市场份额 , 各大品牌选择加大对下沉市场布局 。 据公开信息 , 星巴克中国高级质量经理尼力表示 , 到2022年 , 星巴克计划将下沉到更多的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 。 瑞幸咖啡方面 , 继去年4月将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店铺的比例提升了3个百分点后 , 今年年初又针对下沉市场发布了专门招募“新零售合作伙伴”的计划 。 Tims咖啡则对外宣称将会把今年的首轮扩张选址放在二三线城市 。 各大咖啡企业集体下沉 , 显示出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咖啡增量市场日益引起企业重视 , “小城”咖啡消费场景争夺战一触即发 。
尚未发掘的下沉市场是掘金赛道还是资本熔炉?对此 , 一位深耕咖啡行业多年的行业人士表示 , 目前三四线城市市场不够成熟 , 品牌进入下沉市场面临的更多是品类间竞争 , 若一味强调精品店模式下沉 , 则会使门店成本走高 。 因此 , 在对价格敏感性高的下沉市场 , 如何把握企业盈利与消费者接受度之间的平衡 , 仍值得思考 。
我国的咖啡市场历经多年沉淀后 , 迎来黄金发展期 。 资本沸腾的赛道上 , 庞大的蓝海机会仍待挖掘 , 但如何跑好下沉市场 , 日益成为摆在众多咖啡品牌面前的难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