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地产逆势增储( 二 )
颜建国回归之后 , 便提出中海十三五规划目标 , 到2020年实现销售额4000亿港元;试图以此重振中海雄风 , 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 提升行业地位 。
2018年中海地产销售额达到3012.4亿港元 , 虽然仍处于行业第7的排名 , 但却是中海地产近5年来同比增速最高 。 这一切 , 都归功于颜建国的回归 。
公开资料显示 , 颜建国自1990年起分别担任中海地产深圳、广州、上海、苏州等地公司副总经理及总经理 。 在2011年-2014年间 , 颜建国还曾分别出任中国建筑(中海地产为中国建筑的全资子公司)办公室主任、首席信息官及助理总经理等职务 。
2013年8月 , 中海地产由郝建民接手 , 先后完成了对母公司中建股份地产业务的整合 , 和中信旗下地产业务的并购 , 但其大规模改革引发中海高层人事动荡 , 出现了史上最大一波离职潮 。
出身中建的颜建国 , 也在这波离职潮中出走中海 , 2014年6月赴任龙湖副总裁 。 直到2016年11月郝建民辞任中海执行董事、主席兼行政总裁 , 颜建国于当年12月7日出任中海地产的执行董事兼任行政总裁 , 重新执掌中海 。
净利润规模重回行业第一
除了在土地市场动作不断 , 中海地产再次回归利润之王 。 2019年上半年中海地产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呈稳定增长的态势 。 2019年上半年 , 中海地产实现营业收入933.8亿港元 , 同比增加5.45% 。 2019年上半年 , 中海地产实现营业利润366.1亿港元 , 同比增长2.4% 。 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率达26.7% , 较2018年同期增加了0.5个百分点;毛利润率为34.9% , 核心净利润达209.2亿港元 , 同比增长9.5% 。
据统计 , 今年上半年 , 中海地产是唯一一家归母净利润突破200亿元的房企 , 中海地产凭借219.41亿元的净利润再次重回顶峰 。 中海地产曾在2017年之前的14年间 , 净利润稳居行业第一 , 被称为“利润之王” 。 但在2017年中海地产净利润规模被恒大和万科赶超 , 2018年又被碧桂园赶超 。
中海地产的净利润之王 , 主要归功于其在费用控制方面的能力 。 据中期业绩报告显示 , 中海地产上半年的财务费用为4.76亿港元 , 与去年同期6.9亿港元相比 , 有所减少 。 分销费用与行政费用占收入比重为3.1% , 保持行业最低之一 。
另外 , 由于近几年营收增速明显慢于拿地及销售增速 , 导致中海的预收账款周转率自2015年起开始逐年下降 , 2019年上半年降至1.0 , 仍有较多预收款项未结转收入 。 受近两年加速拿地的影响 , 中海地产的存货在2016年之后开始有所增加 , 其在2016-2018年三年间的增长率分别为30.20%、31.95%、16.47% , 而平均预收账款的增速分别46.55%、6.08%、6.77% 。 可见除2016年外 , 中海地产的平均预收账款增速均低于存货增速 , 导致反映去化压力的指标在2017年开始上升 。 2019年上半年中海地产反映去化压力的指标“存货/平均预收账款”为4.83 , 较2018年的4.75上升了1.7% , 去化压力进一步增加 。
注重杠杆控制
尽管在土地市场出手不凡 , 中海地产的杠杆控制依然十分“自律” 。 今年上半年 , 中海地产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为54.59% , 较2018年末略增1.3个百分点;净负债率为33.81% , 较2018年末略增0.6个百分点 , 负债率处于行业最低区间 。
在融资方面 , 上半年 , 中海地产进行了5笔融资 , 总额为390亿港元 , 平均利率仅为3%左右 。 7月8日 , 中海地产首次在香港设立境外中期票据(MTN)计划 , 包括票息为3.45%的10年期美元债 , 以及5.5年期20亿元港币固息债券 , 票息仅2.90% 。 同时保持行业较高的信用评级(惠誉A-╱稳定;穆廸Baa1╱稳定;标准普尔BBB+╱稳定) , 加权平均借贷成本为4.28% , 远低于主流上市房企平均融资成本均值6.44% , 借贷成本同样处于行业最低区间 , 这主要因为中海地产的央企背景 , 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资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