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就是最好的风水 以德求富贵而不是以风水求富贵的意思( 二 )


在《尚书·君奭》中 , 就已有这样的话:“天不可信 , 我道惟宁王德延 。”这是直指“天”的保佑并不可以倚仗 , 只有努力修文王之德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这么一来 , 努力的方向就不再是向外求取于天了 , 而是相反 , 向内靠自己努力得到 。用宗教术语来说 , 前者是“他力本愿” , 而后者是“自力本愿” , 最终 , 一切的福报其实与上天无关了 , 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
这一转向对中国人的文化思想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 。龚鹏程指出:“巫事物、巫思维之核心 , 是相信有超越主体之外的另一种力量在支配着我们 , 如天命、天才、理数、规律、鬼神、上帝等等 。……夏人尚鬼 , 殷商凡事都要占卜 , 君主即是大巫 。周初才开始朝人文精神转向 , 徐复观先生称为‘人文精神之跃动’ 。到孔子时代更是全面人文化 , 祭神如神在、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其后虽仍有墨家讲天志明鬼 , 拟恢复夏道 , 可是基本上已脱离神与巫的时代了 。遗风旧俗 , 仅存于氓庶 。无知小民仍不免祈禳佑祷、奉事鬼神 , 或讲风水命数 , 而主流社会确已人文化 。”
然而也正因此 , “德”的理念原先所包含的宗教色彩淡化 , 被广泛世俗化理解为人的德性 , 再经道家、儒家等各秉其意加以申说之后 , 使得它的本意愈加晦暗不明 。其中 , 道家对“德”的理解最合乎古义 , 强调的是其作为天地神秘力量的一面 , 而对天子的期望也因此更接近于政教合一的圣王 。甚至进而认为 , 圣王根本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 仅凭他弘扬内在的“德”即可 , 所谓“无为而治” 。这一点甚至孔子都说过:“无为而治者 , 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不过 , 各家都大抵承认 , “德”是君主权力合法性的来源 , 有“德”即意味着上天承认其“天命” , 因而获得了神圣权力 。研究中国政治哲学的马骊发现 , 儒法两家都认为“权力的合法性主要来自于统治者的超凡魅力” , 但不同的是:“儒家认为 , 这种超凡魅力是以道德为基础的 , 而法家则认为 , 统治者的成果才是超凡魅力的基础” , 即法家更强调统治者的绩效合法性 。
李泽厚在《说巫史传统》中 , 也强调指出 , 周初的“德”原本是“君王的一套行为” , “大概最先与献身牺牲以祭祖先的巫术有关 , 是巫师所具有的神奇品质 , 继而转化成为‘各氏族的习惯法规’ 。所谓‘习惯法规’ , 也就是由来久远的原始巫术礼仪的系统规范 。‘德’是由巫的神奇魔力和循行‘巫术礼仪’规范等含义 , 逐渐转化成君王行为、品格的含义 , 最终才变为个体心性道德的含义 。”他的这一解说偏重礼仪、社会规范 , 但同样认为“德”是经历逐渐理性化过程后才转变为儒家理念的 , 认为它是“由巫术力量(magic force)逐渐演化成为巫术品德(magic moral) , 这即是“德”的内向化或内在化 , 而最终成为首先要求于政治首领的个体品德力量 。这也就是后世道德的张本 。简言之 , 即原始巫君所拥有与神明交通的内在神秘力量的“德” , 变而为要求后世天子所具有的内在的道德、品质、操守 。这种道德、品质、操守 , 仍然具有某种自我牺牲、自我惩罚、自我克制(如祭祀时必须禁欲、斋戒等等)特色 , 同时它又具有魔法般的神秘力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