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将周公确立的人本转向又再往前推进了一步 , 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 , 对鬼神持不可知论 , 不谈“性”与“天道” , 而讲“富贵在天”、“仁者不忧” , 否定“命”的重要性 , 由此建立“德”的自主修养 。这在当时可说是革命性的 , 因为这拉开了天人之间的距离 , 使儒家在谈到“德”的时候更多聚焦在人伦而非天道上 。
然而 ,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 孔子不再认为“德”是圣王、诸侯、贵族的专属品质 , 而认为士人、平民也可以有 。这里最明显的 , 就是《论语·述而》“天生德于予 , 桓魋其如予何?”周志文《论语讲析》解释:“德 , 指的是德性 , 即人的本质特性 , 包括了先天的天性与后天培养出来的特质 。”这是现代的宽泛理解 , 然而如果放到那个时代背景下 , 我们就会发现它所蕴藏的革命性意义:作为一介士人的孔子 , 居然自认能像上古圣王那样被天赋予了“德”!由此可看出孔子抱有非同一般的天下使命感 。
不仅如此 , 他甚至认为普通人民也都可以有“德”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 , 小人之德草 。”这句话以往关注的都是“君子”与“小人”之别 , 但小人居然也有“德” , 这恐怕才是更重要的思想转变 。可能是受其影响 , 孔子门人曾子也说过:“慎终追远 , 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这至少表明 , “民”也是可以有“德”的 。
战国时代的思潮 , 使这种理念更深入人心 。正如杜正胜在梳理先秦生命观时发现的 , 西周中期之前 , 宗族组织强韧 , 祈寿时人们关切的都是“国祚” , 是宗族的生命 , 而非个人寿考 , 但春秋之后 , 原先高高在上、唯有天子才能独享的“天”逐渐下渗到不同阶层 , “天命”的义涵也“从政治性的国祚扩展到社会性的个人寿命” 。战国时气化宇宙观更推导出一个普遍被人接受的新观念:人人都可以承受天地之“气” , 人类都是天地精华所成就 , 既然如此 , 那么自然人人都具备德性 , 而这就成了人区别于禽兽的最关键不同 。
这种观念的生成 , 虽然已大大理性化 , 但其底色仍与中国文明中的神秘倾向有关 。对比一下西方现代灵修运动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美国神秘主义的哲学家拉尔夫·川恩(Ralph Waldo Trine)曾撰写广为流传的著作《天人合一》(In Tune with the Infinite) , 其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不可见的灵在可见的物质世界中也会显现 , 它存在于每个个体中 , 并与之相适应 , 引导其根据心灵由内而外地构建自己的世界 , 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实际上 , 这里提出的“灵”或“觉醒的内在力量”(awakened interior powers) , 和先秦中国人理解的“德”不无相似之处 , 当然也同样强调它为每个人所有 。
在“轴心突破”时代 , 这种中心神圣领域向所有共同体成员开放的情况 , 不仅限于中国文明 。以色列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在《犹太文明》一书中指出:在公元前6世纪的“第二圣殿”时期之前 , 犹太文明中只有祭司、先知和国王等才能获得某些神圣属性的权力 , 特别是个体的、具有超凡魅力的元素 , 但他们垄断神圣事物的权力逐渐遭到弱化 , 而“越来越强调社团所有成员潜在地具有自由获取这些神圣属性的权力” , 最终 , “向上层宗教以及民权地位、政治领导层的流动渠道就向所有社团成员开放了” , 而“同这种流动性紧密相连的是 , 统治者向更高律法负责的观念得以完全形成” 。但犹太文明始终坚定认为 , 这一转变的终极指向是宗教意义上的 , 即:“社团所有成员都可以进入神圣的王国 , 与上帝接触 , 到达神圣存在的核心领域 , 同时 , 他们也都坚信上帝和以色列民族之间的契约关系 。”
- 玉米煮几分钟就可以吃了 锅里煮玉米要多长时间
- 手机怎么截屏 只要4步就能截取图片 手机上怎么截屏步骤
- 如何物理防晒才是最有效的 婴儿防晒几个月可以用吗
- 凡事不着力的地方就是命 风水抵不过愿力
- 白发电视剧全集免费 baifa
- 毛孔大了就不容易堵塞 毛孔粗大堵塞怎么办?
- 怎么拍出漂亮的逆光照片,用好这6个技巧,就能分分钟拍出大片!
- 医学技术类康复方向就业方向是什么 发展前景好不好
- 临床工程技术专业好找工作吗 就业前景怎么样
- win10一登cf就蓝屏重启 win10启动cf就重启怎么回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