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就是最好的风水 以德求富贵而不是以风水求富贵的意思( 三 )


因此确切地说 , 先秦时代中国文明的理性化是不彻底的 , “德”本身所蕴含的神秘性其实还是保留了下来 , 李泽厚也强调 , 在儒家对礼乐的阐释中 , “从词句到内容 , 仍然清晰地折射出原巫术礼仪认为内心力量可以支配外物以至天地 , 既主观能动又神秘难解的原始渊源” 。此种内心力量 , 说到底仍然归结为“德” , “成德”乃是儒家修身的终极目的 。在后世的理念中 , 一个有德的士人甚至可以完全不惧鬼神 , 反倒是鬼神要敬畏他三分 , 其思想根源恐怕就在此 。
到战国末年 , 邹衍等阴阳家又承接了“德”最初那种对宇宙神秘力量的解释 , 与五行框架混合 , 产生出影响深远的“五德终始说” , 将王朝兴衰解释为天地之间力量的交替运行 , 而每一个王朝均代表木火土金水之一的力量 。这一学说到西汉由大儒董仲舒引入儒家 , 再结合儒家德政观念 , 由此将“天”的地位进一步崇高化 , 作为对皇帝权力的制衡 。因为既然“五德”不断在变动 , 那么只有不断诚心正意地修德 , 才能尽可能地保持王朝的繁荣昌盛 , 而灾异则成为“天”的警示 , 在这里 , “天”实际上扮演了要求人君遵守道德行为规范的最后一道防线 , 掌握着终极审判权 。
从君主之德到个人之德
在“德”的思想流变史上 , 孔子可能是周公之后起到最大影响的一个关键人物 。实际上 , 可以说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德”的理解 , 都可追溯到孔子的儒家学说 。他对“德”的诠释也奠定了后世理解这一理念的基调 , 以至于长久以来人们甚至都遗忘了在孔子之前是怎么理解它的 , 造成了经久不息的争论 。
本来 , 正如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所言:“古之所谓国家者 , 非徒政治之枢机 , 亦道德之枢机也 。”他明确指出:“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 , 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 , 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 故知周之制度典礼 , 实皆为道德而设 。”但值得注意的是 , “德”原本在国家体制中特指圣王内在的品质、力量 , 然而在周初随着人们“修德”的关注重心从上天转向人本 , “德”这一品质也开始出现了扩散 。
当周天子分封诸侯时 , 这些诸侯作为君主同样被要求“有德” , 故“德”所针对的对象已不仅限于圣王 , 而包括周天子与各国诸侯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初封建诸侯:“昔武王克商 , 成王定之 , 选建明德 , 以蕃屏周 。”也就是说 , 挑选具有人君之德的宗亲 , 封为诸侯 , 以拱卫周天子 。王和在分析这些话语后发现 , 周初广义的“德”所要求的对象 , 已经“包括整个贵族阶层” 。如《尚书·君奭》:“商实百姓王人 , 罔不秉德明恤 。”他认为 , 殷周时惟贵族有姓氏 , 故“百姓”都是贵族 , “王人”则是与王同宗族的人 , 因而“百姓王人”均指贵族 。
孔子虽然以周公为榜样 , 以延续礼乐传统为使命 , “述而不作” , 但实际上他对原有的许多观念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 予以重新诠释 。他曾有“中庸之为德 , 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这样的感慨 , 此处的“德”应指那种精微深湛的力量;像“为政以德 , 譬如北辰 ,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样的话 , 延续的又是以往“君主超凡魅力或特殊品质”这一层含义 。《礼记》中“大学”一章强调了“德”是治国的根本:“有德此有人 , 有人此有土 , 有土此有财 , 有财此有用 。”这里的“德”虽然可以理解为“品德” , 但究其语境 , 也是指君王之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