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就是最好的风水 以德求富贵而不是以风水求富贵的意思


从天赋到修养
既然“德”最初是君主得之于天的超凡力量 , 其德性影响到整个共同体的兴衰 , 那么一系列的观念也就由此而来 。
首先 , “德”是上天赐予君主的 , 是神授力量 , 无法分割 , 可以保持、积累 , 所谓“德衰”、“盛德”、“厚德”或“积德”等说法均由此而来 。与此同时 , 《易经》和五行说均表明 , 中国文明的气化宇宙观又认为天地间的神秘力量是不断流转的;换言之 , “德”有可能被“天”赋予他人 , 而此时则被认为是前任君主的所作所为已背离了“天”的期望 。
因为正如许景昭所言:“古人理解为‘天命’ , 即上天所赐予的殊荣 , 亦可理解为上天的任命 。而统治者必须施行德政 , 才称得上配合了上天的授命;相反的话 , 便有可能被‘革命’ 。”而“天命”之转移 , 即以“德”为表征 。一如张文江所言:“‘德’者得于天 。欺德即欺天 , 欺天者真能治天下吗?”由此导出的政治思想是:中国人很难发展出一个分权体制 , 但却可以用“天意”来制约君权 , 而“革命”也就成了最终的选择 。
其次 , “德”可以世代传递 , 但对世袭君主而言 , 要保持“德” , 最困难的是在代际之间 , 所谓“文王之德 , 百年而后崩”(《孟子·公孙丑上》) 。《汉书》也说“虽尧舜禹汤文武累世广德以为子孙基业 , 不过二三十世者也” , 因而要使一个王朝稳定 , 最需要警惕的便是子孙不肖 , 以至于“德衰” 。很有可能 , 这一点本身与祖先崇拜相互强化 。反过来 , 如果不能保有祖先的德性 , 那么天就会让王朝衰亡 , 《孟子·万章上》说得明白:“继世以有天下 , 天之所废 , 必若桀纣者也 。”
复次 , 君主有责任确保自己身上始终存有这一德性 , 因为其“德”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 , 并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 , 故臣民都有权予以劝谏 , 而“天”会预先通过灾异等方式加以警告 。在此也能看出中国与古代两河等地文明的差异:詹姆斯·弗雷泽在《金枝》中指出 , 不少古代王国害怕神王的老死影响共同体福祉 , 于是往往在其年老力衰之际将他杀死 。但在中国古代传统中 , 君主“不务德”时的办法是敦促他“修德” , 以挽回天命 , 复兴王国 。延及后世 , 用道德来制约权力就成为中国社会权力运作的重要特质之一 , 但此时已不再是天赋的神秘力量 , 而是不断戒慎戒惧来确保的德性 。
最后 , 随着历史的演进 , “德”就由天赋魅力 , 变成了世人眼中不断敬谨修身的一种内在品性 。对此予以极大推动的 , 应该是商朝的覆亡 。殷商一代最为敬天事神 , 但最终其败亡却证明 , “天”已抛弃了它 , 而殷纣王之“德衰”就是证据 。这样一个一度强盛的大国的灭亡 , 可想对当时人而言极具震撼 , 让周公为代表的周初贵族深受触动 , 这表明:重要的与其说是奉事鬼神这样的仪式来求得上天赐予“德” , 倒不如反求诸己 , 自己以敬畏之心修身克己 , 这样最终才会得到上天青睐 。
民心的转移 , 被证明为是极其重要的 。《尚书·泰誓中》称殷纣王“受有亿兆夷人 , 离心离德” , 指责他受命理民 , 但民众已不再对他信从 。《尚书·太甲下》则说:“惟天无亲 , 克敬惟亲 。民罔常怀 , 怀于有仁 。”认为“天”不偏不倚(“无亲”) , 只有做到对天“敬”、对民“仁” , 才会得到认可;而失去民众的支持 , 也就意味着“失德” , 进而失去了天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