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手术机器人产业崛起: 市场需求逐年攀升 本土创新成趋势

_原题是:国内手术机器人产业崛起: 市场需求逐年攀升 本土创新成趋势
今年以来 , 手术机器人领域的融资金额近14亿美元 , A轮及A轮之前的早期融资项目占比60% , 不乏6亿美元(CMR Surgical)、1亿欧元(eCential Robotics)等大额融资 。
根据公开资料 , 目前全球机器人1/3产量在中国 , 上海则提供了全球约1/9的机器人产量 , 是我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 为了巩固这一市场份额 , 直观复星达芬奇创新中心于近日正式落地上海 , 该创新中心总投资超1亿元人民币 , 2021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 。
直观复星CEO潘小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机器人辅助手术代表着手术微创精准化的发展方向 , 医疗专业人士对掌握机器人辅助手术操作技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 自2007年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被引进到中国后 , 我国机器人手术累计总量已突破20万例 , 装机突破250台 。 尤其近两年呈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 。 中国丰富的临床实践正酝酿着临床创新的沃土 , 并逐渐推动我国成为全球医疗创新链上的核心环节 。
“随着近年来装机量的快速上升 , 医生对于掌握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的需求和现有的培训供给存在越来越突出的矛盾 , 严重制约了更多临床专业人士掌握该项技术、向病患提供更高质量的微创治疗 , 也严重限制了具备良好技能基础的中国临床专家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临床创新实践 , 进而限制了在国际学术界发出更强的中国声音 。 ”潘小峰说道 。
据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了解 , 此次落地运营的达芬奇创新中心将涉及泌尿外科、妇科、心胸外科和普外科等多个临床学科 , 配备有全系列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及支气管镜机器人 , 以及专业的联动手术床、能量平台、麻醉机等医疗设备 , 可同时开展6台达芬奇手术实践操作 。
【国内手术机器人产业崛起: 市场需求逐年攀升 本土创新成趋势】从头部医院向基层医院延展
2016年12月 , 复星医药与美国直观医疗器械公司正式宣布启动在华战略合作 , 双方共同注资1亿美元在上海成立合资企业直观复星 , 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针对肺癌的早期诊断的机器人辅助导管技术的创新产品 。 这也是美国直观医疗器械公司除达芬奇手术系统产品外的又一创新产品线布局 , 其中复星医药出资并占股40% , 美国直观医疗器械公司占股60% 。
潘小峰介绍 , 在合资公司成立前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花了10多年的时间将国内的手术量累计到10万例 。 随着直观复星的成立后 , 逐渐缩短至两年半时间将国内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量达到10万例 。
近年来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 , 可以应用于胸腔、腹腔等部位的软组织手术 。 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的高难度手术也是我国临床专家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学术战场 。
实际上 , 在中国市场 , 由于腔镜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安装使用受国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审批管理 , 整体数量有限 , 目前安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还主要集中在头部医院 。
潘小峰认为 , “大病不出县”等夯实基层医院的政策将进一步促进手术机器人向基层医院普及 。
“国家也颁布了更多的激励政策 , 比如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 , 社会办医疗机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将由审批改为备案管理 。 我们将会更多关注非公立医院市场 , 推出相应政策 , 以满足这一细分市场的独特需求 。 ” 潘小峰说 , 为了加强临床需求与产业端的契合度 , 实现产学研医的融合 , 创新中心的设立已经成为行业瞄准的重要方向之一 , 在此方面 , 直观复星也计划在未来5年内为4000多名医疗专业人士提供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及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学习和训练 , 助力中国医疗专业人士的成长与发展 , 促进本土医疗服务的升级及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