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扛不住了?中国变相裁员员工变外包,不接受拿N+1赔偿( 二 )
从外资正式工走向外包工 , 心理、经济、出路上的多重落差令“唐梓们”彷徨 , 历经一番清洗动作 , 前路漫漫 , 一地鸡毛 。
爱立信需要中国市场调教

文章图片
图2/3
图/视觉中国
在业绩发布会上 , 鲍毅康并未粉饰太平 , 针对“爱立信南京研发中心集体解散”一事 , 他直接回应 , 南京研发中心主要是做2G/3G/4G的研发工作 , 裁撤主要是为了优化研发结构 , 将研发力量集中在5G上 。
但业界关注的焦点依然在爱立信那份不怎么亮眼的财报上 , 毕竟在2020年 , 中国市场还是爱立信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 但今年二季度已经下滑至该公司第四大收入来源 , 爱立信5G设备业务持续低迷引发侧目 。
细看这份财报 , 尽管三季度爱立信在美洲和欧洲销售额均有10%左右的增长 , 但依然掩盖不了中国区暴跌带来的影响 。 “由于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持续下滑 , 从第四季度开始 , 我们必须调整在中国的销售和交付团队规模 。 短期来说 , 我们需要尽可能将成本结构调整到合适的规模 。 ”鲍毅康如此说道 。
这也从侧面印证着 , 中国依旧是全球5G经济的“黄金地带” 。 通信企业Viavi Solutions Inc今年6月发布的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 , 拥有5G覆盖城市最多的前三个国家是中国(376 个)、美国(284 个)和菲律宾(95 个) 。
一位接近爱立信的内部人士告诉AI财经社 , 如果仅考虑单台设备的毛利率 , 欧洲市场订单的含金量较大 , 这也是爱立信能够保持利润上涨的缘由 。 但中国广袤的市场规模 , 则是欧洲市场无法比拟的 。 他以4G基站举例称 , 德国的运营数量仅在万级水平 , 而这一数字在中国则涨了50倍 , 5G基站数量更不在同一数量级 。
这也意味着中国市场使用场景复杂 , 对电信设备要求极高 , 而华为和中兴无论在支撑、运维、产品力 , 抑或是响应速度上均得到了运营商的认可 。 反观爱立信本土化拓展则遇到瓶颈 , 内部人员经常反映的流程重、响应慢、技术缺乏灵活性始终无法得到缓解 。 电信分析师马继华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接指出 , 爱立信技术和设备的竞争力下降就是主因 。
显然 , 自负且充满傲气的爱立信团队拒绝承认这一点 , 这从鲍毅康的发言中也可管中窥豹 , 他将业绩下滑的逻辑指向行业普遍性的芯片缺货潮和其他因素 , 并表示这让产业链各方供应无法及时应对 。
而在今年8月 , 中国电信执行董事兼执行副总裁刘桂清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 , 芯片供货的紧张对部分设备供应产生一定影响 , 是上半年(5G基站)建设进度滞后的一个原因 。 不过他重申 , 从全年看 , 不会影响整体的工程建设任务和5G建设目标 。
也正是基于中国5G的重要性 , 尽管业绩下滑、裁员新闻频出 , 但爱立信并不会放弃中国市场 。 来自爱立信射频供应商的员工刘强向AI财经社分析称 , 爱立信官方对于中国区的供应链已经提前预期和准备 , 一些未落的订单 , 出货地改为越南和墨西哥 。
原因显而易见 , 不是简单的财务收入 , 而是由于中国市场的意义 , 没有中国客户挑战性的磨练 , 从一定程度上设备水平会直线下滑 , 爱立信在欧美阵营不再有优势 , 在其身后方还有诺基亚、三星甚至思科虎视眈眈 。
换言之 , 爱立信需要中国市场的调教 。
【爱立信扛不住了?中国变相裁员员工变外包,不接受拿N+1赔偿】激进5G投资后的自救
虽然爱立信面临挑战 , 但正如华为人在知乎上的评价 , 爱立信是个可敬的竞争对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