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扛不住了?中国变相裁员员工变外包,不接受拿N+1赔偿( 三 )
一方面 , 多年全球化的运维实战让这家通信老店极具经验 , 虽然在分布式基站、无线设备共享等新技术上存在明显短板 , 但在诸如敏捷开发和管理等环节上 , 爱立信始终踏着自己的节奏 , 不被他人的战略所左右 , 更不会被无谓内耗拖垮 。
而在硬币的另一面 , 百年的积淀和沉浮令其具备足够的韧性 。 走过2000年全球经济萎靡带来的通信业急刹车 , 挺过华为和中兴全面兴起的4G时代 , 爱立信在今天依然能伫立在5G设备商头部阵营 , 除了关键的供应链稳定、新技术投入和知名企业文化外 , 一次次自救戏码功不可没 。
在全球诸多电信企业均受到严重冲击的千禧危机时刻 , 爱立信面对亏损率 , 先选择降低运营成本 , 出售非核心业务 , 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 其倡导的“瘦身理念” , 我们在今天依然能从中国联通等企业的混改战略上看到缩影 。
不过 , 这次爱立信能否再次自救成功?
2013年 , 爱立信在中国通信市场营业额首次被反超 , 其后 , 爱立信网络多位干将 , 如思文凯、卫斯翰和鲍毅康 , 同时决定在5G上进行高额激进的投入 。

文章图片
图3/3
图/视觉中国
一位就职于设备商的人士向AI财经社透露 , 我们看到头部玩家在5G初期都砸下了重金 , 不少企业的研发和维护部门都曾经为了巨额工作量加班、招人 , 加之有大量新入网且不成熟的第一代设备需要维护和优化 , 往往初期的团队是庞大的 。 无奈的是 , 高投入在当前的全球市场并未换取超额的回报 , 这与5G产业节奏息息相关 。 从目前的应用进程来看 , 初期大力鼓吹VR、5G医疗、无人驾驶等杀手级落地艰难 , 行业企业纷纷进入企业数字化领域试水 , 但业务进展不如初期预想得快 。
随着建设放缓 , 裁员就在所难免 。 而爱立信在5G上的激进是肉眼可见的 , 这当然有利于全球化的业务拓展 , 但步子迈大牵扯出的新问题却无法及时疏解 。 毫无疑问 , 爱立信这艘百年巨轮还要继续航行 , 但等待它的 , 是再一次成功自救吗?
(本文唐梓、刘强为化名)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