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曾被资本市场大力吹捧的共享汽车 , 会逐渐没落至此呢?盈利难是最根本的原因!
“共享汽车从2018年开始就处于相对于寒冬的状态之中了 , 整体市场缺乏主要的盈利模式 。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 , 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汽车 , 当前都面临着较大的盈利压力 , 而且共享汽车面临着比共享单车更严重的高额运营成本 , 以及难以平衡的利润之间的状况 。
共享汽车作为重资产、高投入的行业 , 要求有雄厚的资本、高效的运维能力 。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分析称 , 共享汽车资产之重 , 主要支出还是在于汽车的成本上 。 现有的共享汽车平台多是B2C的运营模式 , 汽车均为重新采购而非闲置的车辆 。 加上其他运营成本、维护成本以及汽车的折旧等 , 导致共享汽车平台难以盈利 。
此外 , 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 , 也是导致共享汽车无法维持盈利的一个主要原因 。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张翔表示 , 共享汽车起源于2014年 , 当时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很高 , 一辆15万元的新能源汽车可以获得的补贴高达七八万元 。 为了获得高额的政府补贴 , 众多共享汽车平台纷纷涌现 , 但是随着补贴的退坡 , 通过高补贴盈利的模式行不通了 , 许多平台纷纷倒闭 , 就算是幸存下来的平台 , 也因为缺少资金去更新维护设备 , 导致车辆破旧、用户体验差 , 慢慢地也就无人问津了 。
出路在哪?
车企入局能否带领行业走出低谷?
虽然目前共享汽车仍处于低谷期 , 但是业内人士认为 , 它仍然是未来出行的发展方向 。 据了解 , 包括上汽、长安、吉利、小鹏、长城等车企 , 都有在布局各自的共享汽车板块 。 2018年 , 长安、一汽、东风注资百亿成立共享出行公司;2021年3月份 , 小鹏汽车耗资1千万成立子公司 , 试水共享汽车 。
张翔认为 , 未来出行共享汽车的比例将会超过私家车 , 特别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充电桩的大规模普及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 , 共享汽车的春天将会再次到来 , 如今只是暂时处于发展缓慢的阶段 。 车企布局共享汽车 , 不仅在前装造车 , 也在后市场服务 , 形成一个闭环 , 使它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固 。 江瀚也认为 , 车企直接进入共享汽车市场 , 确实能够降低汽车的成本 。
在绿色经济的倡导下 , 共享汽车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 不过 , 陈礼腾认为 , 该市场缺乏行业规范 , 政府在法规条例上的跟进也稍显不足 , 尤其是在共享汽车占用公共资源和新能源停车问题以及安全规定等方面仍需完善 。
奥一新闻采访人员 卢若情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