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工作总结范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0(26)


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寓言,教师应进行及时的点拨指导 。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
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 。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 。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
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故事讲的是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有个人想偷一口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 。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 。比喻自欺欺人 。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
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
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 。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
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
而得不偿失的人 。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吃不好饭,睡不着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对他进行了开导,终释疑惑 。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一只青蛙生活在井里,它很快乐,但是它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所以孤陋寡闻,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
杯弓蛇影:出自《风俗通义·怪神》:应郴请杜宣饮酒,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忧而病,应郴听说杜宣生病后来看望杜宣,杜宣看到墙上的弓后病就好了,后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扰 。
学生明确这9个成语蕴含的道理后,再次朗读 。
【设计意图:对于从寓言故事所演化而来的成语,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因此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