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件结尾格式 古代信件结尾( 二 )


至于“札”、“牍”、“简”、“帖”之称,最初是各因书写工具而名的 。写在术版上的称“札”、“牍”,写在竹片上的称“简”,写在布帛上的称“帖”,所以书信又叫“书札”、“手札”、“尺牍”、“简牍”、“手简”等等 。称“帖”的如晋王载之的《快雪时啃帖》、陆机的《平复帖》等,都是书信,后人以“贴”名之,盖兼重其书法 。此外因为书信须装入封套,故亦称“函”或“函札”;因为须加缄封,故亦称“缄札”;因为信纸每页八行,自南北朝以来“八行书”即成为书信的通称 。名以时异或由指称时各有侧重而不同,实际还是一回事情 。

书信重在实用,以陈述为主,而论事、抒情,写景等等,无所不宜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传统 。《文心雕龙?书记》中说:“详总体,体,本在尽言 。言以做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 。”可见写信贵在敞开怀抱,尽所欲言 。古代许多流传众口的名篇,如上节提到的司马迁《撤任少卿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直抒己见,发泄愤悒之情,全都酬畅淋漓,兜无掩饰,不愧为显示“心声”之作,有很商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
【信件结尾格式 古代信件结尾】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 。象上下款的称呼,因人而异;开头结尾的致敬祝颂之辞,有许多习用语;抬头、空格等等,也有通行的行款;为阅读古代的书札和今人所写的文言信引:所应该了解,这里略谈棚哭的常识,以见一斑 。
书信大致可以分为给艮辈的(父母、师长、上司等等)、给平辈的(兄弟、朋友、同学,同搿等等)、给晚辈的(子侄、学生等等)三种 。上款写受信人,下款写作书人,小问叙正文,三种书信均同,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却都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书人 。《报任少卿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 。太史公,官名;牛马走,为司马迁自冰之讯;再拜,表示行礼;足下,为对任少卿的敬词 。下面的“曩者辱赐持,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这一段活,接藉任少卿来信的话头,引起下文;
末尾只说“书不能恶意,略陈固陋,谨再拜”,不再署名 。三国魏文帝曹丕)的《与朝歇令吴质书》,开头写“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吴质字)无恙”,末尾写“行矣自爱,丕白”;自己署名,前后两见 。“白”,是述说的意思 。南朝梁丘希范(迟)的《与陈伯之书》,开头写“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末尾复书“丘迟顿首”;顿首,示敬,亦前后两见 。“无恙”,为正文前问候的通用语 。这种先署己名的格式,直到近代仍有人沿用,不过不象先写受信人上款的那样普遍;而对人称字(后来亦称人的别号)不呼名以及在书信的首尾致敬问候的传统,至今还在延续,不过因时世不同、用语有异而已 。
给长辈写信,上款当然不具名,旧时在称呼之下要加“大人”,后面还得有敬词和领起正文的习用语,如对父亲,一般上款都写“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末尾写“敬请福安”和“男某某叩禀”的下款 。“膝下”之称,专用于父母;“禀”泛指下对上陈述班情,领起正戎的“敬察者”,亦可用于老师和其他尊长 。
从前向长辈言事,要措辞恭敬,书信行文,棚应地有许多讲究 。以对老师说,上款“大人”下的敬词,多用“座下”、“成有”、“座前”、“尊前”、“道席”、“函丈”(函,为“容”义;函丈,指师生相对,中间有容一丈之地,以便于讲问指点)等等 。正文之前,以“敬惟”(惟,亦可写作“维”、“唯”,为“思”、“想”之义 。“敬惟”就是“敬想”,有表示行型的意思)或“恭惟”领头,致意问候 。如:“老师大人函丈,敬禀者:违侍经年,时切商山仰止之思,敬惟道履康强,凡百顺适为慰!”下面接写正文,叙述求情,就是一种常见的格式 。老师为传道授业之人,故称“道履”(“履”指起居行止,实际是说身体);弟子要侍奉老师,所以没见老师的面说“违侍”或“失恃”;、“商山仰止”,亦多以表示想念老师 。:书信用语之须切合双方的关系和身分,于此可见 。又旧时致书上司或作官的尊长,多于上款的“大人”之下写“钧鉴”或“钧庄”,末尾写“敬请钧安” 。信中于对方的意见,称为“钧旨”,信封上写“某某人钧启” 。古以钧陶喻国政,故后来对仕宦的称呼多冠“钧”字,逐渐成为官场的俗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