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文章插图
在北京海淀区后厂村的慧科元宇宙教育体验中心,来宾在体验大空间多人互动系统 。本报记者 周世祥摄
教学用具

文章插图
4月7日,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在宿舍上网课 。赵启瑞 摄/光明图片
【记者观察】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对线上教育不再陌生,也更加细究线上教育的质量 。相对于为应对疫情而大规模启动的一些中小学线上课程,大学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线上教育资源的构建 。2012年是国际上的慕课元年,慕课大潮在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领域内兴起 。从2013年开始,因其“远程参与度”“共享性”“学习者数量”等优势,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拥抱慕课大潮,以此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于2018年启动的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更是使慕课在高校课程建设中扎下了根 。如今,“双万计划”已迎来第5个年头,我国在线一流课程建设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又是否真正实现了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呢?
“第一次感受到故宫角楼在夕阳下令人震撼的美,是在考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后的那个傍晚;学完了《不朽的艺术》,再去博物馆不再是陪儿子完成任务了 。学习MOOC(慕课)之前和之后的对比,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鲍勃·迪伦的那句‘昔日我曾苍老,如今风华正茂’ 。”北京某事业单位公务员陈睿在慕课平台留言栏这样写下听课感受 。
数字化的课程资源正帮助更多人“焕发青春” 。近年来,慕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课程等新型数字化课程走进了大学校园,甚至拓展到更大范围的社会学习者 。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2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已超过5万门,选课人次近8亿,高校教师使用混合式教学比例提升至84.2%,一套包括理念、技术、标准、方法、评价在内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方案基本形成 。
在“尝鲜”之余,这些新方式、新资源究竟好用不好用?未来的发展又有哪些新方向,将给“教”与“学”带来怎样的深刻变化?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
体验丰富、效率提升,数字化拓宽学习广度
戴上VR眼镜,屏幕上的“大心脏”顿时立体起来,好像悬浮在空中;360度旋转、自由放大缩小、沿着平面“解剖”,在操作笔的指引下,这些功能可以轻松实现 。在北京海淀区后厂村慧科集团元宇宙教育体验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桌面式VR一体机设备 。通过4个摄像头和陀螺仪,它可以实现操作笔和眼镜的高精度跟踪,同时还支持数字内容虚拟拍摄,并通过直播平台满足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在线研讨的需求 。“真是医学生的福利!”观者纷纷赞叹 。
让黑龙江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朱沁雯印象深刻的,是这学期修的跨文化交际慕课课程 。“这门课考核不是出传统试题,而是给我们一个Project(项目),设计实际的环境,将我们带入一个角色 。每学完一个部分,要以这个角色的身份传达学习成果,用视频形式反馈给老师,任务还是挺有挑战性的 。”她直言,从中受益很多,“比如其中一个角色是企业工作人员,要向来华客户介绍故宫 。为完成这个任务,课程会提供大量素材,如故宫纪录片,并引入将文化元素具体化的模型,帮助我们通过实践环节巩固理论知识并加深理解 。”
不仅学习内容呈现更直观、任务更多样,数字化课程还拓宽了学生视野 。湖南大学法学院学生廖敏悦选择了英语写作慕课课程,“觉得很有意思,一门课不止一位老师讲,不同面孔增加了课程新鲜感,还设置了很多小情景剧 。比如学习音标,界面上两个同学交流,老师纠正他们的发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