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开源市场已经来到云涌期了” , 马越将中国开源史分为破土(2008-2013)-风起(2013-2019)-云涌(2019-至今)三个阶段 , 经历了草创、发展到商业模式成熟的过程 。
当被问及为何认为开源风口渐进时 , 他解释称:开源中国社区是国内最大、全球第二大代码托管平台 , 2019年他发现平台上用户数、团队数、企业数、活跃度瞬间提高 , 这些数据都表明风来了 。
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创投活跃印证了马越的判断 , 这些年来出现了两家企业 。
一家是2014年成立的元心(SyberOS)近年来声量不高 。 此外还有一家是前文提到的鲸鲮科技 , 今年以来动作频频 。 一位接近鲸鲮人士告诉光子星球 , JingOS看到的机会是国产替代这个巨大的市场 , 其中PC上的统信UOS、麒麟的市场份额都在高歌猛进 , 但在移动OS领域除了全平台的鸿蒙以外 , 还是一片空白市场 。
于是他们找到紫光展锐 , 希望组建自己的“国产版Wintel”联盟 , 打造出基于开源Linux的移动OS , 选择了一条艰难但可以正向积累的路径 。
不少互联网巨头同样希望搭上硬科技的便车 , 集中于办公套件Office领域 , 金山、福昕、永中三强格局不再稳固 。 很多创业公司也加入进来做云文档 。
章毅认为 , 未来更具竞争力的可能是两家互联网巨头的产品:字节的飞书与腾讯的在线办公生态 。 “飞书的逻辑是集文档+表格+DTM(任务流程)+IM(即时通讯)于一体” , 他推测腾讯则会以腾讯会议为中心通过腾讯文档等产品形成矩阵打入市场 。
不过他也看到互联网产品的缺陷:体制内要求稳定 , 体制外看重灵活 。 飞书诞生于灵活的扁平化组织体系 , 主要市场在体制之外 。
章毅表示 , 现在去谈C端市场还是过于遥远 。 因而我们看到 , 大到腾讯、字节这类巨头转而To B , 小到鲸鲮这类初创企业都将重点放在B、G两端 。
结语
无论芯片还是操作系统 , 资本涌入硬科技既受宏观因素刺激 , 其实也是历史必然 。
孙贤是一位长期关注硬科技的分析师 , 他认为“在美国 , 信创产业市值占到40%多 , 这么一算再来看国内融资 , 其实真算不上高 。 ”

文章图片
图6/6
至于路径 , 目前大部分企业市场还是在对安全和稳定性要求更高的政企方面 , 国产替代很大可能在未来几年在这一市场提前实现 。 消费市场进度会很慢 , 在物联网领域一些技术门槛不高的行业基本已经完成国产替代 。
一位有过体制内采购经验的人士分析称 , 有时候不能照搬美国那套路径 , 比如软件通过开源获客的模式在中国将遇到不小的挑战 。
“美国的采购方式一般是针对性的采购 , 比较细分” , 他分析称 , 国内采购方式一般是集中采购 , 他们愿意给谁买单呢?决策者被各种会议消耗 , 而且不一定专业 , 他们更愿意给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与服务买单 。
这或许是基础硬件在目前比较火热的另一个原因 。 孙贤推测 , “眼下或许芯片设计或者移动端操作系统可能跑得会快一点” , 而至于材料、生产设备方面 , 道阻且长 。
硬科技行业的确存在估值与产值倒挂的情况 , 像芯片行业 , 估值几百亿 , 融资数十亿 , 产值不过千万的情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
“第一个阶段谁募集的资金多 , 才能够保证尽快投产 , 第二个阶段是比市场份额 , 目前我们还处于第一阶段” , 张娟所在的芯片企业最近即将流片 , 内部绷紧了神经 。
鲜于成看得比较长远 , 他认为科创板与北交所的设置是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的重大举措 , “简单地说 , 投资人愿意陪着企业发展 , 也是因为看到了二级市场的机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