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也不行了,风口枯竭?投资人涌向“国产替代”


新消费也不行了,风口枯竭?投资人涌向“国产替代”

文章图片
图1/6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吴先之
来源/光子星球(ID:TMTweb)
“上半年火到爆炸的新消费 , 最近也极速降温了 。 现在很迷茫 , 感觉没啥可以投资的方向 。 ”一位知名VC投资人告诉光子星球 。 当下赞同这一观点的投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 。
某投资机构合伙人陈亮甚至认为 , 当下除了硬核科技与生物制药之外 , 其他领域已很难有新的机遇 。 一两年前 , 他眼见一家机构挥舞支票横扫在线教育 , 今年又被横扫之 , “当时闹腾得那么厉害 , 靴子一落地 , 啪 , K12就没了”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有些投资机构早早就把目光投向别的领域 , 云岫资本与启明创投便较为典型 , 如今不少硬科技项目早期融资中 , 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
“2017年我们就不看TMT行业了” , 云岫资本CTO赵占祥告诉光子星球 , 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来临时 , 团队毫不犹豫的转向半导体与新材料、AI与智能制造、企服与产业互联网三大领域 。
云岫转型只是资本切换赛道的缩影 , 光子星球向多家投资机构询问今年关注什么行业时 , “硬科技”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
计算机背景的投资人越来越吃香
一家创投机构的投资经理告诉光子星球:“硬科技大多数人看不懂 , 不是想投就能投的 。 现在很多机构为了看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人工智能等行业 , 都在积极的招聘计算机、电子信息专业背景的人来做投资 。 尤其是那些有技术圈人脉的中科院、清华背景的人 , 特别抢手 , 一般的机构还很难吸引到人家 。 ”
目前 , 涉足硬科技的投资机构有两类 。 一类是精耕细作多年的专业机构 , 以人民币背景为主 , 比如中科聚源、中科创星、深创投等 , 它们入局早、项目多 。 “中科创星就有一位博士长期关注硬科技” , 开源中国的马越告诉光子星球 , 大部分投这个赛道的人或多或少都懂些技术 。 还有一类就是主流基金里面比较有实力的 , 比如红杉、高瓴等 , 也在积极布局这块 。
从频次来看 , 2019年以来红杉、高瓴无论在投资规模与数量上都远超此前 , 且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 。 而深创投与中科聚源 , 虽然也在增长 , 显然增速上无法与另外两家巨头相比 。
上述人士提到的中科创星在2019、2020、2021年9月分别参投24、24、30家 , 大多集中于早期融资 。

新消费也不行了,风口枯竭?投资人涌向“国产替代”

文章图片
图2/6
数据来源:IT桔子 注:有大量投资没有具体数额 , 未统计在内
光子星球了解到 , 转入硬科技的投资机构都由专业背景的人组成 。 硬科技本身门槛就高 , 有中科系、清华计算机系或者海外巨头履历的人 , 依靠人脉更容易接触到早期项目 。
“中科院出来搞投资的人多 , 聚会时的确会交流投了哪些项目” , 一位不具名人士透露 , “不是说中科系出来的就得投中科系 , 只能说人多 , 覆盖的领域最全罢了” 。
赵占祥表示 , 硬科技当前的投资逻辑是国产化市场规模决定估值 , 而团队情况决定了投与不投 , 所以如果投资人有相关人脉资源 , 更容易背调 。
目前这些投资硬核科技的投资人 , 大多都集中在看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的企业——也就是所谓的国产化、国产替代、或者叫信创 , 大概可以分为基础软件、和基础硬件两大块 。
光子星球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塔坚的信创产业链全景图 , 补充完善了相关企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