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大为院士:内卷导致科研短平快,勿简单替人“抬轿子”( 三 )


结果“无心插柳” , 他发现的氨基酸分子能作为铜源催化剂的配体 , 提高乌尔曼反应的效率 , 大大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温度和铜催化剂的用量 , 成为化学合成实验室“每天都要用的反应” 。 这种配体也为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的抗高血压药物培朵普利和英国一家医药公司的干眼病治疗药物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关键助力 。
之后 , 他又用了整整10年 , 一届又一届学生接力 , 经历了四五批学生 , 终于找到了催化效率更高的第二代配体——草酰二胺 , 这一配体出现后的短短几年里 , 已经在工业上产生了上吨级的应用 。 马大为说 , 第一代催化剂已经有两三个工业化应用 , 第二代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有希望上两位数 。
如今 , 58岁的他还在继续探寻第三代配体 。 他希望催化剂的“效率再提高一点点” , “成本再降低一点点 。 ”这样才有机会变成更加通用的工业催化剂 。
“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发现 , 但它的意义非常重大 。 ”马大为说 , 他现在的梦想就是找到这种配体 , 让第三代催化剂实现三位数的工业化应用 。
科研“内卷”
专访马大为院士:内卷导致科研短平快,勿简单替人“抬轿子”
文章图片

马大为在南阳为学生签字赠书
2000年以后 , 中国科研的很多方面都慢慢和国际水平接近 。 但是哪怕在10年前 , 马大为也没有想到 , 中国科研可以取得如此进步 。
以化学领域论文发表为例 , 马大为说 , 10年前 , 我国一区论文发表数量不到美国一半 , 二区文章的发表数量达到了美国的一半 。 “就这10年 , 从2010年到2020年 , 我们已经达到了一区文章跟美国一样多 , 二区文章是人家两倍的程度 。 ”
“你可以想象我们的科研队伍发展多么快 。 ”但马大为在很多场合都向化学工作者提出 , 即使有比美国多的论文 , “有哪几个人敢说我们在这个领域是最顶尖的 。 ”
“在科技界现在这也是公开的秘密了 , 跟社会上一样 , 都在内卷 。 内卷的主要因素就是很多大学和研究单位没有按照科研的规律招PI , 实际上我们每个大学人都是超员的 。 ”
马大为表示 , 与国外高校相比 , 国内高校的科研人员数量是国外的几倍 , “一些大学的初衷可能就是想多点人可以多发点文章 , 数字上好看一点 , 大学排名高一点 。 它并不是要为在哪一个领域做出更重要的发现而设计这个位置去招人的 。 ”
这就导致了严重的内卷 , 很多年轻科研工作者在面临这些压力时 , 首先想到的是生存 。 “他就做一些短平快的研究 。 有些问题可能10年8年也不一定能解决出来 , 尽管这些问题是非常重大的 , 但他觉得如果这样做很有可能研究没做出来 , 人已经被非升即走的制度给赶走了 。 ”
而短平快的研究很难产生重大影响 , 也难以将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 真正有影响力的科研 , 要么在创新上是源头 , 要么将研究工作做到极致最后实现转化 。 无论是做领域里的“第一人” , 还是“最后一人” , 都需要大量积累和投入 。 而现实的情况是 , “基本上大家都不去着边 , 都在中间挤来挤去 。 ”
“像这次诺贝尔化学奖就是这么一回事 。 ”今年化学诺奖花落“不对称有机催化” 。 在2000年前发现的所有通用催化剂要么是金属 , 要么是酶 。 德国科学家本杰明·李斯特和美国科学家戴维·麦克米伦在2000年各自发表了关于第三类催化剂的发现 。 依靠有机小分子 , 不对称有机催化的新型催化模式诞生了 。
但马大为表示 , 在有机小分子催化领域里 , 大约一半的论文发表都是中国贡献的 , 实际上最终是烘托了这两位科学家工作的重要性 。 “讲穿了就是帮人家抬轿子 , 当然在抬轿子的过程中你修炼得很好 , 最后在这个领域做得甚至超越他了 , 那也是一种说法 。 但你最后做了几篇文章帮人家抬轿子 , 自己也没得到什么就换个热点领域去研究 , 这可以说是现在国内科学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