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大为院士:内卷导致科研短平快,勿简单替人“抬轿子”

“我可以很诚实地告诉你 , 当时我对化学没兴趣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毫不掩饰求学时对数学的热爱 。
曾经“对化学没兴趣” , 一直想“混到数学系” 。 35岁因偶然发现一类可以提高乌尔曼反应效率的氨基酸分子而“一战成名” , 最终因有机化学研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专访马大为院士:内卷导致科研短平快,勿简单替人“抬轿子”
文章图片

如今58岁的马大为只要不出差 , 几乎仍旧每天花10-12小时扑在办公室看资料 , 梦想找到催化效率更高的第三代配体 , 让第三代催化剂实现三位数的工业化应用 , 为药物合成提供更简便的方法 。
“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发现 , 但它的意义非常重大 。 ”马大为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 , 做科研可以说有95%以上的时间是失败的 , 但失败是一个好机会 , “我们要鼓励大家去探索无人区 。 现在很多科研人员就做一些相对比较简单、容易做出来的东西 , 但现在国家已经到了一定要做原创、探索无人区的时候了 。 ”
他也感慨科技界的“内卷” , “很多大学和研究单位没有按照科研的规律招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 学术带头人、首席研究员) , 实际上相对于世界一流大学 , 我们每个大学的PI都是超员的 。 ”
这就导致了严重的内卷 , 很多年轻科研工作者在面临这些压力时首先想到的是生存 , 做些短平快的研究 。 而短平快的研究很难产生重大影响 , 也难以将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
对于年轻科研工作者 , 马大为告诫 , 科研不应扎堆凑热闹 。 即使扎堆凑热闹 , 也不要“做了几篇文章帮人家抬轿子 , 自己也没得到什么就走了” , 而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 做到一定的深度 ,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 。
马大为以氨基酸铜的络合物为催化剂实现了碳–氮键的高效构筑 , 为含苯胺片段的药物及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 他与四川大学教授冯小明、南开大学教授周其林因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 , 为合成有机分子 , 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 , 斩获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 并分享价值100万美元的民间资本捐赠 。
专访马大为院士:内卷导致科研短平快,勿简单替人“抬轿子”
文章图片

马大为与家人在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上
2019年4月 , 马大为拿出未来科学大奖的300万元奖金 , 在母校社旗一高设立了“未来奖学金” , 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 从获奖人转变成捐赠人 , 今年10月 , 他再次回到母校 , 鼓励学生只要努力 , 将来也有机会通过科学改变世界 。
“当时我对化学没兴趣”
马大为1963年9月出生于河南社旗县 , 这是一个距离南阳市50公里左右的小县城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汉水北上 , 直接经过这里 。
父母都是教师 , 中学时代赶上“科学的春天”萌发 , 看到哥德巴赫猜想的报道后对数学充满兴趣 , 也把数学家陈景润和张广厚视作偶像 。
他在数学上花时间最多 , 那时候河南没有什么课外教材 , 他就托人从上海带来看 。 反倒在化学上花下去的时间连数学的1/10都不到 , 高考前零零碎碎两周时间看了一遍化学 。
但他热爱的数学并未在高考时眷顾他 , “我一出考场就想起来了 , 移项时符号没有变 。 ”由于失误丢了20分 , 高考数学只有77分 , 化学却拿到了90多分 , 报考山东大学数学系“直接给分到化学去了” 。
“当时我对化学没兴趣 。 ”1980年 , 马大为进入山东大学化学系就读 , 前半年一直想“混到数学系” , 还去数学系转了几圈 。 但那时候没有转专业机会 , 只能硬着头皮学 , “说实在的 , 还是很郁闷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