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修复让银幕佳作旧貌换新颜

让破损、模糊的老电影恢复原貌 , 给黑白片上色让其焕发光彩 , 通过新技术弥补原片缺憾……电影修复师仿佛拥有一双魔术手 , 在他们一帧帧的精心修复下 , 那些银幕佳作旧貌换新颜 , 让影迷感受到经典的“温度” 。 近期 , 《红高粱》《上甘岭》《青春之歌》《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经典影片亮相 , 它们都经过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修复师们的精心修复 。
电影修复让银幕佳作旧貌换新颜
文章图片

电影修复让银幕佳作旧貌换新颜
文章图片

修复师讨论《永不消逝的电波》修复工作 。
从物理修复到艺术修复
“一般来说 , 电影修复的流程共有三步:物理修复、数字修复和艺术修复 。 ”中国电影资料馆制作部主任黎涛介绍 , 物理修复 , 主要指对电影胶片进行清洁、修补等 。 中国电影资料馆在西安有一个巨大的胶片库 , 存放着大量的电影原底胶片 , 需要修复的影片首先在那里接受完物理修复 , 才会被送到北京 , 开始后续数字修复 。
如果说物理修复还算是一门“缝缝补补”的手艺活儿 , 那么接下来的数字修复可就复杂多了 。 数字修复 , 指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将影片数字化 , 完成初步的修复与保存 。 “把胶片扫描进电脑 , 完成数字化转换;修复画面里的划痕、噪点、闪烁;修复声音 , 与画面合成……这些都是数字修复需要做的 。 ”黎涛说 。
不过 , 电影的修复除了靠技术 , 更关键的是要进行艺术修复 。 “修旧如旧”是电影修复的一大原则 , 如何让修复后的影片最大程度地贴合原片 , 这就需要对影片的整体风格、细节等进行把控 。
弥补当年拍摄的不足
那些本来就是黑白的老电影 , 要怎么才能焕发色彩呢?艺术修复便是在考证原片色彩的基础上 , 为黑白电影上色 。 由资料馆修复的经典红色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曾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惊艳亮相 , 它是全球第一部黑白转彩色的故事片 。
如何确定一部影片每个画面里所有内容的色彩 , 需要大量考证 。 片中孙道临饰演的男主角李侠所穿军服的颜色 , 就着实让修复师们花了一番功夫 。 “新中国成立前 , 全国军服的颜色都不统一 , 有绿的 , 有黄绿的 , 有灰蓝的 , 所以我们在修复时首先要做军服颜色的试验 。 ”黎涛说 , 修复师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 , 还跑到军事博物馆去看相关的军服文物 。 “片头李侠一开始在延安接受任务 , 当时延安那边的军服应该是灰蓝的;片尾李侠用生命发出那封电报时 , 解放上海的解放军穿的军服基本都是绿的 , 但李侠电报的接收方当时已经转移到了西柏坡 , 后方的同志们还应该穿灰蓝军服 。 而且 , 李侠的身份是老同志 , 老红军军服的领口还有红领章 , 虽然后来拆掉了 , 但那块印记还会存在 , 所以上色时还要把这个细节还原出来 。 ”
片中还有一场戏是上海的街景 , 修复师们翻阅了大量当年的老上海照片 , 没想到还真找到了拍有当时相同街道、建筑的照片 , 上面还有广告牌——虽然不是同一块广告牌——但至少让修复师们知道了当时上海的广告牌是什么样子 , 可以去仿照 。
“当年受到经济条件限制 , 有的场景做得没那么真实 , 有一些舞台感 , 比如木板墙做得比较简陋 , 或者窗外画的是固定的镜片风景 , 我们也可以通过修复把原片不完善的地方变得更加理想 。 ”黎涛说 。
修旧如旧还原当初视效
电影修复的最高境界 , 便是修旧如旧 , 如果能找到影片主创 , 请他们参与调色工作 , 就能更好地还原影片的画面效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