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喷的赛事、下沉的赛道 马拉松背后的“奔跑经济”

  11月3日 , 10摄氏度 , 42.195公里 。 不同口音、肤色、年龄的3万人 , 由天安门广场跑至奥森公园 , 他们是18.1%北京马拉松中签率下的幸运儿 。

  就在同一天 , 中国马拉松官网显示全国各地有13场赛事正在举办 , 而这个数字在2010年 , 是全国一年的马拉松赛事量 。

  《2018中国马拉松年度主报告》显示 , 截至2018年底 , 中国境内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规模赛事(800人以上路跑赛事、300以上越野赛事)共计1581场 , 累计参赛人次583万 。 今年6月 , 国际田联发布的《中国路跑运动报告》显示 , 2018 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消费总额达178亿元 , 全年赛事带动的总消费额达到288亿元 , 年度产业总产出达746亿元 。

  这是马拉松跑者的盛会 , 也是城市与资本的狂欢 。 带着悲壮色彩起源的这项运动 , 已演化成一门各方竞相追逐的体育产业 , 中国马拉松呈现怎样的消费图景?城市马拉松又在朝着怎样的路径奔跑?

井喷的赛事、下沉的赛道 马拉松背后的“奔跑经济”

----井喷的赛事、下沉的赛道 马拉松背后的“奔跑经济”//---- //

  2019北京马拉松赛11月3日举行 , 3万跑者参加了赛事 。 跑者在互动展板前打卡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采访人员张艺/摄

  全民领跑、差别消费

  26岁的崔焯算了笔账 , 他一年要在跑马上花费近万元 。 跑鞋是最大的消耗品 , 系统训练时期 , 平均每两月就要买一双鞋 , 价格从400元到上千元不等 。 还有些必需的装备 , 比如压缩运动衣 , 一块可测配速、心率的手表 , 手表的入门款就要2000元起 。 为安全起见 , 最好再配一副骨传导蓝牙耳机 , 听音乐的同时也可以听到环境音 , 便于掌握周围的交通等情况 。

  除了装备外 , 到外地参加比赛的交通费及住宿费也是支出“大头” , 稍远些赛事仅往返路费就要上千元 。 体育媒体“爱燃烧”提供的跑者大数据显示 , 2018年跑步总消费为人均12287元 , 42%的钱花在了装备上 , 41%花在了报名、旅行和住宿上 , 剩下的约16%用于训练 。

  据了解 , 2018年全程马拉松项目的报名费从80元到240元不等 。 “好在有些时候 , 团体报名小赛事还有一定的费用优惠 , 为了增加品牌曝光度 , 成绩较好的跑者会收到品牌赞助的跑鞋 , 如果拿到不错名次的话也可以获得比赛奖金 , 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小部分开支 。 ”崔焯说 。

  有人将马拉松看作中等收入阶层的生活方式 。 从“爱燃烧”所描摹的人群画像来看 , 中国核心跑者的平均年龄为38.3岁 , 平均年收入达15.6万元 , 男性占比超过80% 。

  “头部跑者一般是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白领 , 能够负担往返差旅的也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工薪阶层及以上人员 。 ”奥巴巴体育科技公司极简训练创始人、知名赛事运营者奥巴巴介绍说 。

  他们脱离于日常繁重工作之外 , 在对抗体力和耐力的极限中重获自我的掌控感和成就感 。 如果不附加这些符号价值 , 马拉松并不是一项门槛很高的运动 。

井喷的赛事、下沉的赛道 马拉松背后的“奔跑经济”

----井喷的赛事、下沉的赛道 马拉松背后的“奔跑经济”//---- //

  参赛者完赛后排队领取赞助商物品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采访人员 张艺/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