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喷的赛事、下沉的赛道 马拉松背后的“奔跑经济”( 三 )
要让马拉松持续跑下去 , 招商至关重要 。 在第一次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的河北固安县 , 中国政府采购网上显示其预算金额约948万元 , 主办单位为固安县人民政府和廊坊市体育局 , 承办单位是固安县教育和体育局以及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 。 “尤其在不发达的小城市 , 跑者的安全和体验与赛事投入有很大关系 , 仅靠地方财政推动很难长远 。 ”奥巴巴说 。
厦马举办之初 , 厦门市政府就定下了“通过市场化运作筹措办赛资金”的思路 。 厦马全面市场化 , 虹吸效应也越发明显 , 2019年赛事参赛近3万运动员 , 其中2.5万来自外地 。
如何更好地释放马拉松市场潜力 , 提高赛事运营能力?去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各部委出台的《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提出 , 要鼓励马拉松产业的消费创新、赛事特色和产业融合 。 今年3月 , 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新政》要求进一步加强产业监管 , 引导中国马拉松向职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 。 未来3年将培养近千名比赛监督人员 , 参与全国马拉松赛事的考察、竞赛组织、竞赛裁判、志愿者培训指导等工作 。
在跑者圣地波士顿 , 每年四月“庆祝波马就是春天的仪式”;在中国的跑马热潮下 , 承载着个体与城市记忆的马拉松 , 能否真正带动大小城市经济一起跑起来?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采访人员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1月05日 09 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