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喷的赛事、下沉的赛道 马拉松背后的“奔跑经济”( 二 )

  因为身体不好 , 薛继荣在5年前决定通过跑马增强体质 。 在这次的北马中 , 53岁的薛继荣以2小时59分52秒的全马枪声成绩“破三” , 跑出了他的PB(Personal Best,“个人最佳成绩”) 。 他穿着一套普通的速干运动服和一双370元的跑鞋 , 此外再无其他 。 “其实我在装备上不怎么花钱 , ”他指向不远处正和完赛奖章合影的一个年轻男孩说 , “像他 , 脚上的那双粉色运动鞋就要2000多元 。 ”

  参加北马的一名北大医学院学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 , 一块二手配速表700多元就能买到 , 自己每月150公里的跑量 , 跟跑速快跑量大的人相比 , 也没那么费鞋 , 一双鞋能坚持跑四五千公里 。

  “一般的赛事有一半左右是本地人 , 涵盖各个职业和年龄层 , 所以不用把马拉松标签化 , 这是全民健身最容易开展的一项运动 。 ”奥巴巴表示 。

  撕下“中等收入阶层”的标签 , 马拉松的背后 , 是每个个体独特的生命仪式体验:“想挑战自己的PB , 能不能更快些”、“心里有放弃的念头 , 双脚还在不停奔跑”、“跑了13年北马 , 我的人生也是一场不断坚持的马拉松” 。

井喷的赛事、下沉的赛道 马拉松背后的“奔跑经济”

----井喷的赛事、下沉的赛道 马拉松背后的“奔跑经济”//---- //

  一名男观众在北马女子完赛出口处等待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采访人员 张艺/摄

  城市跟跑、特色优先

  由东向西 , 由沿海到内陆 , 一座座城市紧密追随着马拉松奔跑的脚步 , 马拉松能给城市带来什么?

  最直接的是城市品牌传播度 。 在跑友圈里 , 西安和无锡成为今年大家提及次数最多的“口碑跑城” 。

  跑友李莎介绍 , 她在西安跑马期间 , 可以凭参赛牌免费参观古城墙和大唐芙蓉园等景点 , 补给食物有柿子饼、石子馍、软香酥等西安当地小吃 , 跑途中还有秦腔、古典舞表演给选手加油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拉松协会会长刘守斌最喜欢“古典与现代交融”的无锡 , 赛道沿线看到的无锡大剧院和江南大学 , 让人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现代美 。

  2018年厦门马拉松的社会经济效益报告给出一组数字:参加厦马的外籍运动员及非厦门本地的国内运动员 , 为厦门住宿、餐饮等贡献了约2756.17万元的消费 。 参观比赛的游客为厦门市旅游业带来了约4739.50万元的收入 。 2018年厦马为厦门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总计1.16亿元 , 带动经济效益约为1.75亿元 , 综合经济效益为2.91亿元 。

  一场赛事释放的红利“诱惑”马拉松向下延伸 。 在河北河间、山东莒县、河南桐柏、安徽灵璧 , 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三四线城市也期待通过马拉松事件推广城市名片 。

  刘守斌曾报名参加黑龙江一个小县城的半程马拉松 , “因为城区面积小 , 跑了三四公里就出城了 , 接着就到省道县道 , 两边只有水稻田 。 ”在他看来 , 小城市在赛事的软服务上稍弱 , 交通不便利会给外地跑者造成一定的障碍 。 “赛事短期内或许会聚集大量人群 , 要想获得长期效益 , 还是得靠好的运营 。 ”

  不少跑者表示 , 体验不佳的城市 , 以后不会再去 。

  “既没有风光 , 又看不到城市发展轨迹 , 当然无法吸引跑者 , 小城市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 做小而美 , 量身定做符合地方特点的赛事” , 奥巴巴举例说 , 云南之所以成为马拉松运动推广普及地域最广的省份 , 是因为他们是深度结合当地自然景观、民族特色、非遗项目、体育设施等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呈现 , 去年开展的100天100场马拉松 , 从雪山、梯田到江河 , 开辟了云南16个州市的100条美丽乡村马拉松路线 , 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 , 跑道也成为全民健身步道 。 云南腾冲界头镇的花海赛道未来还将打造成智能化数字赛道 , 以后跑马无需万人聚集 ,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此完成自己的马拉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