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 进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室飞船专业技术组工作 , 这对她是个陌生的领域 , 可不到一年时间 , 吴昊就成长为飞船飞行程序训练主教员 。
为什么这么快就担任主教岗位?外人很诧异 。 但只有她自己才知道背后默默付出了多少 。
每个飞行阶段有哪些关键操作 , 可能出现哪些故障 , 如何进行处置 , 她不停地反复推演 。 5个飞行阶段100多项重要操作、60余个故障处置预案和4类应急程序 , 全部了然于胸 。
“航天员都是万里挑一的 , 作为航天员教员 , 我们也要努力变得更加优秀才行 。 ”吴昊说 。
努力和回报是成正比的 。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室主任王焰磊评价她“悟性高 , 能吃苦” 。
担任出舱活动训练主教员两年多 , 吴昊已经组织航天员进行了上百次的训练 。 她参与设计出舱活动训练的每个环节 , 不仅熟悉整个流程 , 对空间站平台设备、舱外服等各系统的操作和处置情况也是滚瓜烂熟 。
与航天员天地一心默契配合
由于天地差异 , 再多的地面训练 , 也不可能完全模拟太空环境 。 实战过程中 , 也会出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 。
在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中 , 时任“曙光”指挥王焰磊的口令响彻太空 , 在轨航天员和他配合默契 , 出舱任务圆满完成 , 他也随之成为“网红” 。 任务结束后 , 王焰磊打开手机 , 发现有200多条来自同学朋友亲人的祝贺信息 。
从事航天员教员工作16年 , 担任过神舟七号任务出舱活动训练主教员 , 王焰磊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最年轻的80后室主任 。 有人称赞他说:“这么年轻就当主任 , 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有活力!”
在空间站首次出舱任务的前几天 , 王焰磊和航天员系统总体岗一起 , 与空间站系统和测控系统的岗位人员 , 对整个任务流程进行反复核查 , 明确每条指令发送的时间点、重要事件的时间点以及逻辑顺序 。
可没想到 , 出舱活动一开始 , 他就遇到当头一棒 。
由于太空复杂因素 , 航天员出舱前准备的时间 , 比预计的要多出来半小时左右 , 出舱活动时间因此也要往后顺延 。
这意味着 , 此前拟定好的时间节点和事件全被打乱了 , 所有测控弧段要做的事 , 都要重新评估和调整 , 这对指挥的节奏把握能力提出了考验 。
【“我是曙光”“曙光明白”再引关注, “曙光”到底是谁?】现场有人着急了:“不然 , 就催航天员动作加快点?”
王焰磊坚决否定了这一要求:“不行 , 没有充分的准备 , 必然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 也会给航天员造成心理压力 。 ”
果不其然 , 在后续进程中 , 航天员在出舱过闸段 , 把耽误的时间又抢回20分钟左右 , 一系列动作十分流畅 。 这还要归功于在地面上进行的多次出舱活动程序训练 。
事后 , 王焰磊说:“我太熟悉航天员对哪些操作程序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 能做到什么程度了 , 我们会据此做出相应调整 。 ”
在那次出舱任务中 , 王焰磊的眼神紧随在轨航天员的一举一动 , 在关键时刻给予提示 。 “03”航天员汤洪波在进行应急返回演练过程中 , 为了防止磕碰风险出现 , 王焰磊从各路视频图像中综合观察 , 及时告知 。
“‘03’注意身体姿态向下控制 , 避免头部磕碰 。 ”“‘03’注意保护面窗 , 泛光灯距头部太近 。 ”……伴随着王焰磊的一路叮嘱 , 汤洪波以最快速度攀爬回舱口 , 并进入节点舱 。
任务中 , “02”航天员刘伯明将舱外操作台从机械臂拆除时 , 遭遇了“拦路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