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高等教育:变革与坚守( 二 )


1.人工智能时代“教”的变革
在人工智能时代 , 高校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位 。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打破了大学课堂的边界 , 在自适应学习引导和智慧化资源推送支持下 , 学生将有更多机会进行自主学习 , 而不再受限于高校教师的权威 。 教师逐渐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支持者、协作者 , 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开放 。 人工智能催生了“智能导师”和“双师教学”形式的出现 , “教书”和“育人”的工作将被分离:“智能导师”或人工智能“助教”承担传授知识的教书工作(如批量批改作业、实时管控教学等高重复性、低认知性的程式化工作) , 而人类教师则集中精力在开展育人工作上(如引导学生、传递价值观、情感沟通等高认知的工作) 。
在教学形式上 , 教师可灵活运用各类智能化信息工具 , 分析学习者特征 , 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科学、个性化的指导 。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课堂将会更有弹性、灵活、互动、开放 , 教学课程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线上、线下的混合 , 人工智能支持下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自适应学习模式、项目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模式等 , 使得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差异化 。
在教学内容上 , 人工智能有可能促成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变化 。 人工智能对未来职业岗位产生了巨大冲击 , 一些低技能与重复化的工作将被智能机器代替 。 高等教育要面向未来的岗位和职业要求变化 , 以发展性的眼光进行学科体系结构的调整 。 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出 , 高校要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 , 一方面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 , 另一方面要推进“新工科”建设 , 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 。 再者 , 人工智能还可以视作建立学科联系的纽带和载体 , 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开展跨学科教育(如STEAM+AI) 。 此外 , 人工智能机器带来的工业生产与简单服务业工作中人力的解放 , 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 。 美学、艺术、人文、社会、哲学等人文学科可能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就读需求 , 人文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可能会强势回归 。
2.人工智能时代“学”的变革
在学习者分析、学习诊断与评测、智慧化推送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 , 学习者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资源 , 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 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自主、人性化、精准化、个性化 。 更重要的是 , 其有助于解决教育“个性化”和“规模化”双向需求的问题 , 也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 , 推动教育公平 。
在学习形式上 , 传统的“生听师讲”的面对面授课已经难以契合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需求 。 有学者主张实行“经验学习” , 即在真实情境的实践体验中学习 , 真切感知不同的文化或社会情境 。 也有学者指出 , 人工智能将激发高校系统中“人机协同学习”的新场景 , 由此伴随而来的海量信息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性等特征 , 给教育教学带来了“高信息吸收量”与“有限的时间”等限制条件 , 这又进一步要求新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凝练、高效而具身的社会经验 。
在学习发展目标上 , 具备高信息素养、科技素养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成为了各国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向 。 无论是面向专业型的人工智能精英培养 , 还是面向科普型的其他各行业人才 , 在育人需求上都产生了新的变化 。 除此之外 , 人工智能时代还强调培养学习者知识迁移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性思维能力和复杂决策能力 , 以及想象力、表达力、创造力等高阶综合能力 , 从而实现实用型、复合型、智慧型的人才培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