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渗透 , 需要有“以静制动”的定力 ,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坚定“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还需要有“以动制动”的应变能力 , 努力探索何以通过教育实践改善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途径、方式、方法、功能与价值 , 匡正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之道 。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变革与坚守
近年来 , 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智能信息技术的兴起 , 深刻地影响着教育领域 。 作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 , 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 , 在近五年的《地平线报告》中均被提名 , 成为名副其实的助推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动力引擎 。 然而 , “技术是把双刃剑” , 何况人工智能这把“剑”尚未全面炼成 , 教育应用的“剑法”也尚不成熟 。 因此 , 在人工智能逐渐融入教育的今天 , 常有人质疑其智能的准确性是否能达到可用的程度 。 事实上 , 技术是一种客体存在 , 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劳动与实践)的产物 , 只有将人工智能嵌入合理的教育教学框架中 , 才能使其发挥正向作用 。 人工智能怎样助推高等教育发展?应明确哪些因素是变革的积极力量 , 哪些又是需要坚守的本质与初心 , 从而在技术浪潮中既能与时俱进 , 又能在变与不变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主客体地位辨析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 , 本质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 对二者的辨析实质上需探析其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技术教育化与教育技术化 。 所谓技术教育化 , 就是将技术转化为“教育中的技术” , 教育主体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 , 并在教育实践中对技术进行设计与开发 , 形成更加切合教育需求的技术 。 换言之 , 经过教育者本质力量的持续改造 , 技术才能成为适用于教育的技术 。 所谓教育技术化是指新技术首先以“工具”的形态进入教育系统起到教育辅助作用 , 随着新技术的作用得到肯定与推广 , 人们的行为习惯与能力也逐步发生变化 , 教育中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理论等在新技术的影响下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
进一步说 , “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教育作为主体 , 技术作为客体 。 技术是教育主体(人)实现教育目的的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产物 , 也即技术在先天本质上是依附于人的教育需求与实践 。 由此可以说 , 教育的本质与目标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介入而发生根本变化 , 但会因为人的教育需求改变而变化;无论技术冲击多大 , 人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 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人的教育需求与实践 。 有人一味强调人工智能的作用而忽视教育自身需求与能动性 , 将教育当作对人才的规模化培养和无差别制造 , 这显然不符合技术的本质 。
人工智能应用于高等教育可能会改变师生教学行为习惯 , 产生教育理念、教学原理、教学结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革 。 然而 ,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 , 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的本质与基本原理等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适性与稳定性 。 这些不变的基本理论应该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引入人工智能的标准与指南 , 以规范人工智能的“客体”角色定位 , 为高等教育系统服务的同时形塑教育人工智能的特质 , 避免技术的僭越桎梏师生主体性的张扬 , 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双向赋能 。
人工智能助推高校教育系统变革
目前 ,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主要包括智能导师、智慧学伴、智能评测系统、特征识别与学习分析等 , 涉及教学场景、学习场景、管理考核三大场景 , 基本实现了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