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工智能时代“管”的变革
人工智能在学习支持服务与行政管理服务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分析和预测、考核和评价、自适应系统和个性化、智能辅导系统 。 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支持下 , 海量的高校信息与数据得到了有效的管理、流通、共享与保护 , 这不仅有利于信息与资源的共建共享 , 而且减少了许多简单性、重复性、程序性的工作 , 优化了高校教育管理中烦琐的流程性业务 。 例如 , 线上办理、数字签名等功能 , 实现了简政增效 。 又如 , 基于数据的实时获取与监控 , 能够实现校园情况的实时把控 , 提高校园的安全管理效能 。
把握好 “双主”师生关系 , 科学发挥人工智能应用实效
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 ,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 , 本质上是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 。 只有坚定人作为教育主体地位不动摇 , 把握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双主”师生关系 , 人工智能应用与高等教育才能科学发挥实效 。
1.坚守教育者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主导地位
一切智能技术的作用 , 都是在人的设计和引导下实现的作用 , 所以人工智能的智慧 , 其实质还是人类的智慧 。 例如 , 在开展智能化评价时 , 智能评价背后的评判标准与逻辑由专家研究与制定 , 评价的结果与效果尽在人类的设计与规划之中 。 在人工智能全方位渗透进高等教育领域的今天 , 被人工智能所“识别”“分析”“判断”“决策”与“引导” , 但实质上这一切都是在智能机器背后的专家团队的集体智慧 。
人类智慧才是人工智能背后的真正逻辑 , 因此高等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亦须以人为主导 。 何况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 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涉及心灵、文化、审美等高认知、高情感体验、高人文性与复杂性的领域 , 仍存在局限 。 教育是面对生命的事业 , 教书育人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情感温度 。 人工智能机器可以代替和辅助人类完成简单重复、低认知与低技能的工作 , 承担知识讲授、评卷阅卷等教书任务;但是在传递理想信念与经验道德、引导创新等高阶任务仍要依靠教育者实现 。
2.坚守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育人是教育的本质 ,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 ,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 所有人工智能机器与工具的设计与使用 , 其本质驱动力就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服务 。 新技术的出现 , 为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 。 但是新技术从出现到应用 , 常常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 若为了使用技术而生产技术 , 这种“自产自销”的行为中间不会产生任何的教育价值与意义 , 结果可能只是劳神伤财 。 因此我们需要紧紧把握“育人”目标 , 谋篇布局 , 进行人工智能技术与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把学习者放在设计与应用过程的中心 , 才能保证技术的可取、可信、可用 。
3.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双向赋能须坚守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可以减少教师工作量 , 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依赖于人工智能来做评价 。 那么在高等教育中 , 什么环节必须依托人类智慧 , 什么环节可以依托人工智能呢?可以从四个维度来分析:在“教”的维度上 , 内容的呈现、课后的辅导可由双师课堂完成 , 但互动与共情的环节 , 人类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 在“学”的维度上 , 人工智能可以对既定题目进行实时反馈 , 但知识的习得与内化迁移也只能由学习者自身来完成 。 在“研”的环节 , 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分析 , 还能协助解决部分问题 , 但发现问题的过程 , 亦难以通过人工智能达成 。 在“管”的维度 , 人工智能可以从数据中发现类别或奇异点 , 作出预警 , 然而决策的过程仍然离不开人类 。 总之 ,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可以帮助师生做事实判断 , 但无法也不应做价值判断 , 教育主体的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才是根本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