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老牌木门相继关门 痛症何在?

深扒|老牌木门相继关门 痛症何在?


"multi_version":false

洗牌已开始 , 没有谁还能做局外人 。

如果说 , 2015年以后国内门窗企业数量开始逐年下滑 , 只是温水煮青蛙;那么2018年大批定制企业共同进军木门业务 , 则是一招见血的利刃出鞘 。

欧派、索菲亚、志邦、好莱客……这些早已占据定制头部的品牌 , 行家入局一出手便拿走了门窗市场5%的市场份额 , 总额已达300-350亿元 。 预计2020年 , 定制品牌在门窗行业的市场占比可以达到8% , 带来近600亿元的市场 。

重创之下 , 原本品牌集中度就不高的门企呈现出了种种反应 。

笼中困兽 老牌不再是免死金牌

小牌、杂牌的消亡自不必说 。 伴随着环境法的颁布 , 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达标 , 直接退出行业 。 仅广东地区 , 在2018年就有超过1000家的门窗企业因不符合标准而被查出 。

而即便是老牌木门企业 , 也未能从行业困局中脱身 。 去年木门行业最受关注的就是老牌企业——博亮木门和天河木业的闭店和卖场 。

2018年9月 , 拥有41年经营历史的博亮木门关闭了24家门店和销售渠道 , 只保留北京蓝景丽家和业之峰装饰、合建装饰等几家店 。 尽管博亮木门内部给出的说法是 , 公司并没有倒闭 , 只是暂时性收缩 。 但明眼人都看的出来 , 这是走不下去的表现 。

而另一家天河木业 , 同样算是木门企业中的老前辈 , 23年的经营历史 , 曾参与木门、楼梯、实木定制等多项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 。 种种辉煌也难以避免今日的蹉跎 , 最终资金链断裂、被迫以3000万元的价格转卖工厂 。

曾经人们迷信时间对一个品牌的锻造 , 相信积累和沉淀能够在任何一场风暴来临之时为企业保驾护航 。 而商海的转变却是一触即发 , 瞬息万变 。

如果还停留在“吃老本”的思维 , 我们只能说 , 老牌已不再是免死金牌 。

坐吃山空 市场会给你最真实反映

木门行业正在经历的这场切肤之痛 , 很难让人不去联想到同样是老牌企业的——梦天木门 。

创建于1989年 , 全国开设1400多家专卖店遍布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武汉、杭州、南京;与恒大、绿城、万达等地产商曾有过精装房的战略合作 , 参与制定《木门窗》国家标准和《木质门》行业标准等共六项 。

梦天这30年的发展史可圈可点 , 一度占据中国木门行业的龙头老大 。

2015年时 , 中国木门行业的全年产值约为1200亿元 。 梦天木门年产值全行业第一 , 高达15亿元 。 TATA位居第二13.5亿元 。 业内也仅有这两家品牌做到了超10亿的规模 , 是其他品牌遥不可及的星辰 。

而到了2017年 , 中国木门行业全年的总产值升高了 , 升至1451亿元 , 梦天木门的年产值却没有变 。 2年的时间 , 依旧是15亿元 。 此时此刻 , TATA木门的年产值却以飙到了30亿元 。

逆水行舟 , 不进则退 。 梦天交出了木门第一品牌的交椅 , 颓势不再是秘密 。

博亮木门和天河木业的困境 , 让业内人士看到了“入行早、有口碑、有知名度”老牌企业的通病 。

首先 , 品牌形象不鲜明 , 缺乏有别于竞品的核心产品;其次 , 营销模式传统且单一 , 过度依赖经销商;最重要的一点 , 致命的原因在于 , 无法顺利地完成从木门这一单一品类到全屋定制的转型 , 在盲目扩张的途中马失前蹄 。

展开讲讲 梦天的发展阻力有哪些

相比于前文提到已经奄奄一息的两家木门品牌 , 梦天在行业的地位更稳固 。 很多人都还是愿意去相信:姜还是老的辣 。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看看梦天木门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动态 。

2019年8月 , 梦天发布了“简奢”系列的新品 。 号称 :历经与经销商设计师的共同考察和调研 , 运用各种复杂材料 , 有梦天家居集团设计院牵头设计 , 推出了这套精妙的新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