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唐代诗人王维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个人认为,王维的作品当中,最有禅意的非《鹿柴》莫属: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

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文章插图
在对《鹿柴》的禅意进行具体解析之前,首先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禅” 。
佛经里有关“禅”的最早记载可能是灵山法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描述,这个描写就很有禅意 。释迦牟尼为何拈花,迦叶又为何微笑,说不清、也不必说,其中的微妙尽在不言中,这就是“禅”的最初踪影 。所以从根本来说,“禅”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本义 。
中国佛教禅宗的创立者是慧能禅师,他继承了弘忍法师的衣钵 。弘忍法师之所以将衣钵传给慧能,是因为他所作的一首偈语:
【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慧能通过这几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的本性和自性的领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他曾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这真如本性就是佛心啊!佛心“无念、无相、无住”,没有任何固定的想法,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固定的位置,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种观点也是对佛家《心经》所言“五蕴皆空”的进一步阐述 。
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文章插图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同样是慧能禅师,地点则是在广州法性寺的讲经会上 。
讲经会上,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说是幡动 。慧能则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此言一出,全场大惊” 。为什么会全场大惊?
因为无论是风动还是幡动,在佛家看来都是暂时的,是变相、幻相,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与人无关 。真正引人深思的是由此而来的争论才与人有关,是人的心动了 。慧能拨开风动、幡动的迷雾,直指人心,让人顿悟 。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青原惟信禅师对禅学观照世界的“三段论”,他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
在青原禅师看来,禅,让自己认知得到提升,又在提升后回归,回归得几乎与原来无异,却已然不是原来 。从表象到具象到本我,这便是禅的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王维这首《鹿柴》,从他的字里行间,一字一句来体悟其中的禅意:
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文章插图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两句诗浅显直白,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有、无之间深得禅宗“机锋”的精髓,在动、静之间转换自如 。
空寂的山林传来人说话的声音,但是四处张望也看不到有人,人声响过之后,更显得山林寂静 。是空山吗?不是!不是吗?看不到有人 。是寂静吗?有人说话;喧嚣吗?人声散过,山林更寂静 。这样相互对立,相互转换,就如慧能禅师所言: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的心在动 。
诗人拨开这些表象,将思绪和目光投向那空山,投向那人语者,这便是禅意的直指本心 。
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文章插图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落日的余晖照入深林,又照在青苔之上 。一个“复”字,说明之前阳光也曾照到过青苔 。但无论阳光照没照到,青苔就在那里,不是因为阳光照到才有的青苔,也会不因为阳光照不到而青苔就不见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