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沉迷于港科大的美景 , 要干一番事业 , 到深圳、松山湖去 。 ”李泽湘常激励学生 。 从汪滔开始 , 港科大学生接踵回内地创业 。
李泽湘相信 , 广深莞及周边过去40年发展起来的供应链体系 , 为学院派创业者提供了巨大支持 。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完整、反应最快、性价比最高的供应链生态 , 硅谷的创业者都会来这边完成产品迭代 。 ”李泽湘说 。
如同当年的固高 , “去开创产业”是他向学生传递的使命 。 李泽湘认识到 , 中国产业发展渐入深水区 , 需把重心从跟随模仿转向研发核心原创技术 , 并迅速将其产业化 。 “我们的项目 , 在产品方向上都是新赛道;在技术迭代上都愿意把科学原理搞得很清楚 , 过去没有的技术就自己去研发 。 ”他说 。
3126实验室成立30年 , 李泽湘回头看 , 100多名毕业生 , 有三分之一走上创业道路 , 创办了28家企业 。
珠峰“大本营”
“硬科技创业 , 就好比攀登珠峰 。 ”李泽湘这样形容失败率极高的创业领域 。
站在XbotPark“在孵团队”展示墙前 , 他有些感慨 。 “这是几年前做的展示 , 回头来看 , 谁适合、谁不适合创业 , 基本能看出来 。 ”他指着一个个或耀眼或沉寂的名字 , “这是最早挂掉的一家 , 团队来自英国留学生 , 不具备把产品做到极致的能力;这家的产品定义不错 , 缺乏技术 , 半死不活;云鲸、海柔这几家 , 都成了独角兽……”
然而在松山湖科学城之外 , 全世界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在硬件孵化领域成功率如此高的地方——共孵化60多家公司 , 存活率达80% , 独角兽或准独角兽公司达15% , 硬科技公司达100%!李泽湘颇为他的年轻人自豪:“给个对比数据:过去10年深圳出现了大概28家独角兽企业 , 广州可能十几家 , 小小的松山湖能出来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 , 确实了不起!”
如果说当年创办3126实验室是“学院派”创业的1.0模式 , 那么眼前的XbotPark就是在李泽湘脑中迭代多年的2.0模式——从三五成群、抱团取暖走向平台化、生态化 , 提供从0到1再到N的创业生态系统支撑 。
2014年 , 李泽湘向东莞市政府提出构想:能不能在松山湖建一个平台 , 由他到全国、到世界各地去寻找挖掘合适的年轻人来创业 。 他的构想马上获得了东莞市政府的支持 。 东莞完备的产业生态也为XbotPark提供了天然的“机器人实验场” 。
这是李泽湘的“科创梦工厂” 。 他希望大疆的故事不断上演 , 要把学生批量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创始人 。 XbotPark创立6年多 , 若把创始人比作“产品” , 他竭尽心力在做三件事:定义他们、找到他们、塑造他们 。
“谁能成为引领未来的创业者?”李泽湘的观察从未停止 , 渐渐形成明晰的逻辑 。
【科创界“扫地僧”李泽湘】“我们在松山湖思考的模式是:年轻人、消费市场、科技的结合 。 ”李泽湘认为 , 面向消费市场的C端(消费者市场)领域蕴含无限机遇 , 小米、大疆都崛起于此 。 而只有年轻人才能理解新一代消费者 , 同时他们还需具备理工科背景 , 能顺应消费升级实现产品迭代 , 在C端领域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 , 进而拉动中国未来的“新制造” 。
如何挖掘到有潜质的年轻人并为其赋能?李泽湘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 。
张峻彬是他从外部引入的第一位年轻人 。 2015年 , 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张峻彬向李泽湘的公众号投了简历 , 李泽湘请他吃了饭 。 “那时年轻气盛 , 特别想干一番事业 , 没钱、没人 , 只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 ”张峻彬回忆 。 2016年 , 他在李泽湘指导下创办云鲸智能科技 , 用3年研发出全球首款可自清洁的扫拖一体机器人 , 迅速展现出颠覆清洁市场的实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