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界“扫地僧”李泽湘

在XbotPark机器人部落(广东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见到李泽湘 , 他行色匆匆 。 除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创始人之外 , 他如今多了新的身份——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 , 香港、深圳、松山湖三点一线的奔波成了日常 。
李泽湘被称为科创界“扫地僧” 。 自1999年创办中国首家运动控制公司固高科技起 , 他先后与学生创办大疆创新、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等知名企业 , 从他的XbotPark里更跑出了云鲸智能、正浩创新等一批独角兽公司 。 人们惊叹他批量打造硬科技创业明星的能力 , 更好奇他为何不陪着大疆去称霸全球无人机市场 , 却周而复始陪一茬茬学生行走于“九死一生”的初创路 。
“我首先是名老师 。 ”李泽湘对此作答 。
父亲是中学老师 , 母亲是小学老师 , 李泽湘的作为却很难被归于传统教育的某个阶段 , 因为他投身的是我国几乎空白的一种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 “我要把经验不断地总结、传授 , 吸引更多年轻人往前走 。 ”他说 。
“现在是最好的时候 。 ”他说 。 深圳科创学院被列入深圳市“十四五”规划 , “重视人才自主培养”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响彻大地 。 路途虽曲折 , 眼前已豁然开朗 。
去创造产业
1978年 , 美国铝业公司访问中国 , 临走时提出给中国两个大学生奖学金名额 。 在湖南的中南矿冶学院读大一的李泽湘幸运入选 , 次年作为中国首批公派本科生赴美留学 。
这十几年中 , 他一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完成本、硕、博、博士后学习并取得教职 。 期间 , 他已观察到硬科技创业的困境 。 在麻省理工学院 , 两名机器人科学界大咖让他印象深刻 , 他们的产品充满创意 , 却难以投入市场 。 “美国的供应链并不适合年轻的初创企业做硬件 。 ”他向采访人员解释 。
1992年 , 他回国加入香港科技大学 , 创办了专注数控研究的3126实验室——不到100平方米的小房间 , 后来走出了大疆的汪滔、李群自动化的石金博、逸动科技的陶师正等硬科技创业者 。
3126实验室出产创始人 , 源于李泽湘作为创始人的“自我修炼” 。 1999年 , 李泽湘前往深圳创办了实验室首家公司——固高科技 。 彼时 , 中国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 , 市场对实验室成果并无需求 。 李泽湘倍尝创业艰辛 。 如今 , 固高科技已是我国运动控制领域的领军企业 , 李泽湘却于去年底卸任董事长 , “不是等这个产业发展起来 , 而是去创造产业” 。 李泽湘和团队花了5年向企业做理念推广、技术培训 , 将产品打磨成熟 。
最难的在于人才匮乏 。 “那时就发现 , 传统学生来创业只有死路一条 。 ”李泽湘回忆 , 当时去港科大的内地学生的目的地 , 是美国的硅谷、华尔街 , 很少有人愿意回深圳创业 。 无奈之下 , 他与哈工大深圳研究生学院合作办学 , 培养了300多名学生 , 支撑了固高、大疆后来的发展 。 为检验办学成果 , 李泽湘还与学生创办了一家名叫比锐的公司 , 却以惨痛的失败告终 。 从一次次波折中他渐渐理解 , 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能够引领产业 。
大疆的崛起就源于李泽湘的一次探索 。
他在港科大开设了一门机器人比赛课程 , 通过8个月“魔鬼式训练” ,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 尤其是学会运用深圳的供应链来打造产品 。 这门课 , 汪滔修了两次 。 2006年 , 汪滔随李泽湘读研时创办了大疆 。
汪滔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不仅是打造产品的能力 , 更有在大疆数次危机及转折时刻的决策、资金、人才各种支持 。 大疆创立次年 , 团队一度跑光 , 汪滔无助地找到李泽湘 , 不仅获得了投资 , 李泽湘所培养的哈工大深研院第一届研究生也成了大疆重整旗鼓的生力军 。 2012年 , 大疆全球首款航拍一体机“精灵”面世 , 国内投资公司却都把大疆当成玩具公司 , 李泽湘为此赴硅谷向看好大疆的著名风投家取经 , 并通过他把样品送给硅谷科技大佬 , 后大疆获红杉资本数千万美元完成A轮融资 , “精灵”引爆全球市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