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这个趋势不意外 , 因为科幻本就是一种年轻的文学 , 充满青春活力 , 也充满着年轻人活跃的思想和旺盛的想象力 , 并代表年轻人的一种愿望 。 年轻人希望能够突破自己狭窄且平淡的生活 , 去接触更广阔空间 , 探索新世界等 , 而科幻文学恰巧是凸显想象力的品类 。
至于中国科幻文学是否有未来 , 这需要辩证地看 。 就目前而言 , 中国科幻文学确实比西方国家要年轻 , 因为这种文学更早地在欧美发展 。 而西方经历过科幻文学黄金时代后 , 也透露出有失去活力的迹象 。 从这个角度说 , 中国科幻文学因为年轻而富有未来 。
另一方面 , 从读者角度分析 , 中国科幻文学的受众群体依旧不是很大 , 这是由于缺少有影响力的中国科幻文学作品 , 更缺少有影响力的作家 , 这是该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 。 目前 , 中国的科幻文学数量比美国科幻文学数量少很多 , 质量也有较大差距 。
我认为 , 优秀的科幻作家是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产物 , 并不是靠加大出版力度就能够改变目前这个局面 。
文章图片
资料图:2020年11月1日 , 科幻 科技创新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 。 图为优必选机器人科幻秀 。 中新社采访人员 田雨昊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那您觉得现在中国科幻文学迎来黄金时代了吗?
刘慈欣:这同样也要辩证来看 。
首先 , 从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来看 , 激发了大众对未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 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 确实给科幻文学提供了肥沃土壤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中国科幻文学的黄金时代确实到来了 。 因为从轨迹看 , 我们正在经历类似美国的科幻文学黄金时代 。
另一方面 , 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却让全球的科幻文学陷入创作困境 。 因为科幻文学的出现是建立在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对未来的新奇感之上 , 如今科学技术的变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 这对科幻是一致命打击 , 因为科幻诞生于科学 , 最后可能也消亡于科学 。 从这一点来说 , 很难确定中国科幻文学是否迎来了黄金时代 。
展开来说 , 科幻的诞生是人类对科技的疏离感和好奇心 ,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 , 电气时代刚刚开始 , 科技的力量还没有渗透到大众生活空间 , 那时人们对科学怀有一种敬畏感和好奇心 。 但如今 , 科幻创作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 都面临科技进步导致大众好奇心逐渐消逝 , 从而使得科幻创作陷入瓶颈 。
我当初创作科幻小说就是为了逃离平淡的生活 , 用想象力去接触那些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 。 自从成为科幻作家 , 我发现很多科幻小说的内容在逐渐变为现实 , 这促使我要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去把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创作出来 , 也就是在科幻变成科技前把它们就写出来 。
补充一点 , 目前全球科幻文学开启了一个新阶段 , 那就是科幻的“新浪潮运动” 。 也就是说从别的渠道 , 利用最现代和前卫的文学手段 , 比如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 , 将科幻文学的范围变得更广阔 。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说科技进步消磨了科幻创作的想象力 , 但通常认为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 , 这会否矛盾?
刘慈欣:我认可想象力是没有穷尽的 , 并且科学技术永远也不可能追上人的想象力 。 但我认为的那种消逝是对好奇心的消磨 , 比如童年时代因科技不发达而对很多事物有好奇心 , 但随着科技进步人会变得习以为常且麻木 , 因此对新鲜事物的敏锐被消磨了 , 就再也回不到童年时的感觉 。 这就是目前全球科幻文学作家和读者所面临的状况 。 (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