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亿“Z世代”,到底是怎样的一批年轻人?( 三 )


2.6亿“Z世代”,到底是怎样的一批年轻人?
文章图片

▲从共性的角度看 , 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新型活动特别是丰富多彩的互联网相关活动 , 会对Z世代的社会交往、日常生活乃至经济生产构成重要影响 , 会成为他们获取影响力、存在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传统空间中顺利“上位”的“Z世代”毕竟只能是“精英中的精英”或精英的后代 , 更多“Z世代”在左冲右突寻求突破的过程中 , 还得从互联网之类的新型空间中寻求社会认同 。
●从特色的角度看 , 如前文所述 , 相对于欧美国家 , 我国“摩天大楼”型人口年龄结构的到来 , 要更迅猛一些 。 受“一孩”政策的影响 , 我国的Z世代多是独生子女 , 是“421”家庭结构中的“1” , 他们受到家庭中长辈的关注度更高 , 承受的压力也相对更多 。 当传统的经济和政治机会被大量的先辈占据 , 而国内经济还可能面临较长期的下行压力时 , 中国“Z世代”在现实生活中凸显自身价值之机会倾向于迅速收缩 , 压力也就相应会骤然加大 。
2.6亿“Z世代”,到底是怎样的一批年轻人?
文章图片

●从特色的角度看 , 互联网特别是大量终端设备的快速智能化 , 给中国“Z世代”身心最为直接的影响是当下满足的直接化和即刻化 。 中国的“421”家庭结构 , 非常明显地会加剧这种影响和倾向性 , 使得中国“Z世代”的“结果”导向诉求会相对更为强烈 。 这会淹没他们延迟满足之心 , 对挫折的容忍度和耐受力也会降低 。 这意味着 , 未来中国“Z世代”尽管仍会冒出一定数量有极强心理承受力、自控力和开放性的社会精英 , 却也会产生不少故步自封于网络舒适区进而容易情绪化的青年人 。
●从特色的角度看 , 尽管“正能量”“创新突破”无疑仍是中国“Z世代”的主流 , “内卷”与“躺平”如今成为网络流行词却也从侧面映射出“Z世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 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都是强调规范 , 强调与老一辈和平辈的步调一致或协调 。 这样的教育模式其实是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为“金字塔”型的社会长期演化而来的 。 它作为一种适应性安排表现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可以更容易、更便捷地填补老一代因较高“死亡率”而空出来的传统位置 。 但是 , 如今 , 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可能并不太适用于人口年龄结构为“摩天大楼”型的社会 。 因为年老的世代“生命之树常青” , 能够空出来的空间有限 。 如此一来 , 中国“Z世代”恐怕要更多地另辟蹊径 , 才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
也许正是因为意识到了同世代的人们正在为非常有限的传统机会投入过多的资源 , “内卷”一词才会迅速流行开来 。 同样 , 也许正是因为体验到哪怕再努力 , 也注定会有一批Z世代男女会面临婚恋、工作及生活上的困境和抉择难题 , 所以“躺平”一词才会获得如此广泛的共鸣 。
2.6亿“Z世代”,到底是怎样的一批年轻人?
文章图片

对于部分Z世代青年的“躺平”现象 , 社会也许应以更宽厚、更宽泛和更宽容的反思性态度来看待之、引导之 。 首先 , 设身处地从如何对待Z世代角度去思考 , 作为Z世代的父辈或祖辈 , 我们是否在简单地将自身接受乃至内化的生活模式、交往模式、成功模式等有失宽厚地强加给他们?而事实上这些模式也许正会束缚他们的思维、阻止他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 此外 , “躺平”是否可以更宽泛地理解为他们正在积蓄力量 , 为创造性地实现社会深层逻辑的变革预发声音?我们该如何建设性地助其一臂之力?有哪些经验或原则是我们能与之分享的?最后 , 或许确实发现还是有年轻人选择“颓废” , 也该宽容地想想 , 他们肯定有不容触碰的底线 , 有仍在向往的风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