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建设须强化“五个结合”( 二 )


在具体做法上 , 医学院校要更加重视理学类课程建设 , 从整合优化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入手 , 更好地发挥理学学科、理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 例如 , 可以在医学院校相关学院中成立数理系 , 专门负责全校特别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数理化教育 。 福建医科大学近年来下大力气支持理学学科建设 , 推动化学与药学交叉融合 , 成立了福建省新药研发中心 , 为全省医药产业提供源头创新、技术支撑 , 并提供新药注册规范化研究的“一站式”技术服务平台 。 2021年7月 , 学校化学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 。
强化医工结合
医工结合是当下新医科建设的最大热点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 , 使医工交叉融合迎来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 。
当前 , 人工智能医疗、生物材料与3D打印、精准微创手术机器人、智能康养、医院自动化服务等已成为医工交叉融合的热点领域 , 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 国内许多医学院校都已嗅到先机 , 在新医科建设中将医工交叉融合作为重点领域 。
围绕新医科建设 , 要大胆探索建设“医学+X”专业 。 在笔者的理解中 , 智能时代即将到来 , 医学与生物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结合 , 将会激发出无限潜力 。 同时掌握现代医学与新兴工程技术的智能医学工程人才 , 无疑是未来医疗领域的紧缺人才 。 2020年 , 福建医科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智能医学工程专业 , 目的就是瞄准“健康中国2030”战略 , 培养同时具备医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 , 积极推进成果有效转化、规模应用 , 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
强化医企结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 伴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医疗产业化进程也不断加速 。 可以预见 , 在未来的若干年 , 新的医疗产业体系、组织体系将会产生 。
加强医企结合 , 能够精准把握人才的需求导向 。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精通医学、懂得最新科技、能够引领时代的卓越医学人才 。 从这个角度而言 , 医学人才的培养要大胆走出校门 , 睁眼看世界 , 掌握了解未来社会、企业的需要 。 加强医企结合 , 能够让人才需求端提早介入供给端 , 以需求导向推进医学人才供给侧改革 , 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提升 。
加强医企结合要在科技创新合作上下功夫 。 “工业母机”近来成为一个热门概念 。 长期以来 , 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设备依赖进口 ,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 就是医学研究与企业开发脱节 。 加强医企结合能够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 , 真正建立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满足临床实际需求的医疗产业体系 。
近年来 , 福建医科大学推进实施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 , 加强肿瘤免疫创新药物研发体系的基础建设 , 扩大与区域相关企业的合作 , 共同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 , 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
强化医文结合
医学不仅仅是科学 , 还是人学 , 既要治病又要照护心灵 。 因此 , 新医科建设要注重强化医文结合 , 把“医者仁心”作为培养宗旨 , 努力提升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医德修养、伦理决策与沟通能力等 。
加强医文结合 , 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 注重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 培养救死扶伤的责任感 。 另一方面 , 要在塑造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上下功夫 , 构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体系 。
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学技能 , 还要兼备敬畏生命、关爱他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 。 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 在医学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 , 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要求 , 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