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吴姥姥”成科普网红,“不刷题”的快乐人人能懂 |快评

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 , 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 。用铁锅演示天眼、用扫帚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这位灰白短发的“吴姥姥”说话风趣 , 站在镜头前做趣味物理实验时 , 像哆啦A梦一样 , 从马甲的口袋里不断掏出鸡蛋、花生、硬币等“脑洞大开”的道具 , 给孩子们带来惊喜连连 。“吴姥姥”的科普主要面向青少年基础教育 , 但因为好玩易懂、深入浅出、贴近热点 , 还意外吸引到大批成年人 。 公众对于泛知识类直播内容的渴求可见一斑 。“硬科学”该怎么教、怎么学?这是时代抛给每一位老师的问题 。 短视频让科普触达更多圈层和年龄段 , 其传播时间和地域也不受限制 。 现场直播完成后 , 还可以回放重播 , 有效放大了传播价值 。 短视频还自带互动基因 , 家长与孩子纷纷通过留言和弹幕跟“吴姥姥”即时双向互动 , 在线问答提升了教学效率的同时 , 丰富了科普形式 。从科普内容来看 , “吴姥姥”团队也配合短视频的形式做了量体裁衣 。 早在同济大学教《大学物理》课程的时候 , 吴於人就觉察到不少学生对物理有明显的畏难情绪 。 擅长做题的学生 , 却不真正热爱物理 。 所以 , 她的科普直播 , 摈弃了干巴巴的板书、ppt讲课形式 , 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接地气的小实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 展现物理科学的真正魅力 。
72岁“吴姥姥”成科普网红,“不刷题”的快乐人人能懂 |快评
文章图片

▲2007年 , 吴於人负责的《大学物理》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 。 点击图片 , 查看大图 。 图/同济大学官网截图
【72岁“吴姥姥”成科普网红,“不刷题”的快乐人人能懂 |快评】“阴极射线管”“普氏摆现象” , 这些“高大上”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术语 , 一度令人望而却步 。 “吴姥姥”这样的“网红”老师却让我们看到 , 科学是实用有趣的 , 不必再以高冷面目示人 , 渴求知识的热情和好奇心到位了 , 科学实验在家照样也能做 。每逢重大事件 , 公众对相关科普直播的关注度更高 , 参与意识也更强 。 神州十三号发射当天 , “@不刷题”适时推出火箭发射模拟实验 , 火箭是怎么上天的呢?姥姥掏出一个矿泉水瓶 , 注入液氮 , 拧紧带孔的瓶盖 , 倒装过来 。 瓶子拖着长长的白汽尾巴 , 蹿天猴似的没了影——高压气体的反推作用 , 火箭上天的原理一目了然 。值得注意的是 , 直播里 , 吴教授平易近人的科普姿态成功引导家庭教育“蹲下来”与孩子交流 。 她的实验启发了一众虎爸虎妈带着孩子在家做“亲子实验” 。 当家长孩子变成了共同探求知识的“同班同学” , 想必家庭教育氛围也会变得其乐融融又热闹非凡 。“@不刷题”的霸气账号名称 , 已成了吴教授当下吸引百万粉丝的“流量密码” 。 兴趣引领、不极端应试、快乐教育理念 , 贯穿了吴於人整个职业生涯 。 “科学重器 , 筑梦未来”是她的情怀和理想 , 而“不刷题”则代表着她对教育价值的终极判断及取舍标准 。“@不刷题”账号受追捧 , 优质科普内容生产者与平台双向赋能、互相成就 , 无疑是好事一桩 。 公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科普知识 , 让流量向更加健康、智慧、深度的内容倾斜 。 某种程度上 , 这也可以看作是 , 公众对泛娱乐类视频审美疲劳后的一种价值回归 , 从需求侧倒逼平台更好地构建内容生态 。新京报评论员 | 李潇潇编辑 | 徐秋颖校对 | 刘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