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薯糕香( 二 )


红薯是在“霜降”前后收获的。因为是蓬松的沙质沙土,种出的红薯经过月余的储藏,糖分和水分比例恰到好处。品种多为苹果薯,光是生吃一口,便能尝出甜丝丝的好滋味。将红薯洗净削皮后,袒露着大肚子的红薯就要被熬制成糊糊状。加橘子皮、芝麻抑或茴香的多少,抑或是什么都不放,也就造就了每家每户的薯糕口味稍有差异。

山村薯糕香

文章插图

因为红薯品种不同,晒出的薯糕颜色不同,口感也有一定的差别。
在所有的程序中,将红薯糊糊变成薯糕这个环节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一块特制的木板,用四根小木条作为隔断,组合成长条形的模具。类似刷墙的铁刮子,将倒进去的红薯糊糊轻轻刷成薄薄的一层。看似简单,却考验着制作者的娴熟程度。太厚,不容易晒干;反之,则容易在翻晒的过程中破损。刷完之后,打下手的人则将其轻轻揭起移至晒垫之上。这个过程,则要求制作者懂得使用巧力。
随着肌肉的记忆被激活,手中的活儿越来越得心应手。不一会儿,成排的晒垫让小院子有了劳作后的踏实感。翻晒薯糕是个细致活儿,多是由老人和女人们来完成。刚成型的薯糕散发出一股特有的香甜,一片接一片地被安置在竹篾晒垫之上。一两天的翻晒中,阳光将温度传给薯糕,锁住甜味与合适的水分。
和大多数主妇一样,屈香雪亦不曾受过专业的训练,靠着手感便能制作出金灿灿的薯糕,品尝起来更是满口生香。这样一片不起眼的薯糕,既没有美轮美奂的卖相,更没有出神入化的手段,却并不妨碍在远方工作的女儿对“妈妈味”的眷恋。
“全村大概有一两百户人家会大规模制作薯糕,多的每年能制作4000斤左右,少的也有2000斤,逐渐形成了一个小产业。”朴素诚恳的北乡主妇们,并没有因为批量生产而对其中的任何环节有所轻慢。两天之后,这些一臂之长的薯糕会被整整齐齐地切成寸余见方的小块。按重量装袋,分送亲友后,其余的则被外村人抢购一空。从从容容地经过一次次的传递,最终成为城里人茶几上不可多得的健康小零食。
这些味道,已经在呼啸而过的时光中和乡情、念旧等情感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在村子里走着走着,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薯糕散发出的甜蜜气息,让人十分沉醉。
来源:浏阳日报

【来源:浏阳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举报/反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