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薯糕香

文章插图
趁着天气晴好,李国英和儿媳妇罗素平正在翻晒薯糕。婆媳俩有说有笑,洋溢着一派农家特有的田园气息。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采访人员欧阳稳江彭红霞
冬日暖阳里,在陌生的村子里一路探寻是件特别满足的事。一切事务都因有了阳光的加持,而变得有些享受了。制作薯糕,亦是如此。

文章插图
挖薯:文光村村民罗真信从地里挖出一个个大红薯,他说今年的红薯收成比较好。
沙市镇文光村,是浏阳北乡一个有着近7000人的村子。游走于其中,山坳里空气清新,黑色的山脊若隐若现。朴实的农家院子里,爽朗的说笑声和鸡鸣犬吠近在咫尺,薯糕的香甜气息弥漫在这新鲜的空气中。

文章插图
去皮:文光村村民陈青莲将红薯清洗干净后,用工具去掉表皮。
趁着天气晴好,73岁的李国英和儿媳妇罗素平正在翻晒薯糕。在北乡,红薯是极其普通的农作物。农人偏爱它,多是因为红薯简单易得,而他们却能凭借一双巧手做出许多美食来。从曾经的主食,到如今变化万千的各种小零食,红薯一直都是主角之一。

文章插图
蒸熟搅拌:将红薯蒸熟后搅拌成泥状,加入芝麻、白糖等配料。
或许是远离闹市,村里的日子依旧保持着不紧不慢的节奏。制作薯糕,不过是北乡主妇掌握的众多生活技艺中的一项。李国英婆媳俩,亦不例外。

文章插图
成型:利用特殊的模具,文光村村民罗中义将红薯糊糊轻轻刷成薄薄的一层。
和家乡有关的食物,总夹杂着一些特定的情感。有时候可能对于有些食物,甚至说不出其具体渊源,但一提到它,许多特殊的记忆就被唤醒了。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盘香甜的薯糕从瓷坛子中掏出来,或生吃或油炸,皆为过年待客的高级待遇。或许就是这样与情感因素纠缠在一起,薯糕在时间里发酵,在记忆里生长,使味觉和情感交相辉映,让一种普通的食物变得不普通起来。

文章插图
摊晒:红薯泥摊晒在薄膜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一片金黄。
【山村薯糕香】五六年前,文光村的家庭主妇们逐渐捡拾起了制作薯糕这一活儿。起初,只是为了慰藉孩子们的嘴馋。渐渐地,越来越好的制作技艺,使得文光村的薯糕名气越来越大。

文章插图
切片:晒到半干的薯糕被切成长方形条状,半成品出炉。
李国英的院子里,婆媳俩有说有笑,洋溢着一派农家特有的田园气息。金色的阳光里,晒垫上的薯糕被阳光激发出香甜的气息。一张张还未裁切的薯糕,薄若纸张。芝麻如星星散落,点缀其上。看似简单的食物,却无一不显示出主人超凡的好手艺。

文章插图
翻晒:最后再次进行翻晒,制成成品。在一旁玩耍的小朋友,不时拿起一片薯糕放入嘴中。
“来,随便吃。”墨守着北乡人代代相传的浓酽情谊,李国英盛情地做着邀请。制作薯糕的技艺,亦是大方分享出来了。拈一片尝试,软糯清甜且口齿留香,让人忍不住再来一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