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五)
2022.05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
材料一:
在技术的驱动下,河南卫视的系列节目打破了时空、类型的局限,上演了虚实结合、穿越古今的“综合艺术”表演 。舞蹈《唐宫夜宴》使用AR技术将观众带入了如画般的博物馆奇妙空间,扮演唐朝少女的舞蹈演员们在虚拟的妇好鸮樽、莲鹤方壶、贾湖骨笛以及《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文物中随意穿梭,带领观众沉浸其中 。《龙门金刚》《少林·功夫》《广寒宫》等节目通过实景拍摄、VR技术让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月球表面成为“舞台” 。
晚会节目作为综艺的一大分支,在内容上常常是以“小品+歌舞+相声+戏曲”为主体,在形式上则是通过主持人串场集合起来的节目综合表演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凸显“泛”综艺概念,相较于其他晚会节目的一个重大革新就在于取消了主持人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由剧集、漫画、动画、游戏演绎的戏剧化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将不同类型的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增强节目的连续性、故事性,将传统文化以更有亲和力的形式进行了呈现 。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离不开创制者观念的创新与技术的运用,但也应当看到,匠心呈现出的优质内容才是观众观看与传播一档节目的最终动力 。
(摘编自孟雪《观念创新与技术赋能: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与传播研究》)
材料二:
在当下的网络信息时代,由于技术的推动和影响,出现了艺术传播媒介、方式的改变,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之间实现了相互的渗透和角色互换 。这与传统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之间既定的、单向的、静止的二元审美关系相比已完全不同 。
艺术作品可以随时随地展示,实现了突破时间、空间、民风习俗等主客观条件限制的交流 。互联网传播对于时空限制的突破,以及机械复制的高效、快捷,引起了艺术复制品的海量出现,艺术作品的复制,其实质是经历了艺术信息载体的转换,经过这种转化,以往艺术信息传播中所受到的时空限制往往就会被突破,相对原来作品、场所的唯一性,复制品实现了无界传播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说:“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出来,由于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现实中,由于传统艺术作品独一无二的客观属性,人们很难接近藏在深闺之中的经典艺术作品,同时,又由于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途径的限制,作品和艺术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鸿沟,习惯于口口相传并未见过真迹的社会大众,对于艺术作品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神秘感 。机械复制技术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神秘性,复制品突出了艺术作品的大众文化消费功能 。
毋庸置疑,在现代社会技术条件下,艺术创作活动大都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来作为有力的支撑 。而在传统社会时期,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如中国画、中国传统戏曲等经典国粹,受制于外在物质技术条件的影响较小:中国传统戏曲舞台演出的主要形式为一桌二椅,一条马鞭一挥,就代表骑上了飞奔的骏马,抽象简洁的艺术程式,使得在演出中并不需要多少逼真的大型道具来布置、摸拟现实中真实的场景,其艺术的精髓和精神都集中地体现在演员的表现上 。所以,虽然技术的力量及其所带来的巨变是强大的,但艺术创作主体在运用技术手段进行创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把艺术作品定位为体现人类社会审美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而非单纯玩弄技术技巧的机械物件 。
- 天猫商家信息核验相关问题
- 阅读文章推荐
- 京准通账户停用怎么办?使用常见问题有哪些?
- 淘宝直播一猜到底怎么答题?具体怎么玩?
- 牧师小说十大经典 牧师传说小说
- 京东12.12主题活动招商规则
- 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通讯
- 一年级小学生课程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
- 四川刘氏家族风水 刘氏总祠风水
- 天猫商家信息核验常见问题答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