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形象怎么形容( 二 )


本书在叙述层面有一吊诡之处:明明是为蔡京立传,但蔡京本人迟迟不正面现身,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 。特别是著作的前半部分,蔡京留给读者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身影,涉及他的直接史实并不多 。比如文中数次提到蔡京之“奸”,但这个“奸”字,在这样一本写官场人物的著作中,似乎只作为一个抽象概念而存在,或者作为一个朋党之争的说辞被当权者借用 。难道是作者忽略了吗?我想不会的 。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北宋当朝对蔡京之“奸”记录不多 。其中缘由,应该不难猜测 。一部《神宗实录》,成了元祐党人与新党之间争夺话语权的战场,先后经历五次拉锯式编修,那中间经历了多少翻天覆地的篡改?而作为历史记录者本人,对宰相的记录,可信者又有几成?蔡京曾四任宰相,当朝诏令记载,他74岁时数次上章引疾告老(致仕),但实际情形却是童贯、蔡攸(蔡京之子)“软”逼蔡京交出乞致仕表章 。其贪恋权势的丑态,至此才被充分暴露 。这又是什么原因?

《蔡京沉浮》更有趣的,是作者以文学笔法,勾勒出一幅官场人物群像的生动素描 。这是本书有别于其他历史人物传记的一个显著特点 。作者把蔡京放在北宋晚期从神宗、哲宗、徽宗再到钦宗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他宛如沉浮于宦海中的一朵浪花,在时间的链条上忽明忽暗、闪烁不定 。但作者并非仅仅描绘了这一朵浪花,而是以或沉郁或轻快的笔墨描绘了宦海中的无数浪花 。作者时而运用长镜头概览海面风起云涌,时而使用短镜头细摹每一朵浪花 。随着一波又一波海浪拂过沙滩,这些人物被细腻而硬朗的墨色一圈圈皴染 。海浪不断涌起下沉,人物随之愈发立体饱满 。可惜的是,无论这些浪花当初多么绚丽,无论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因“水性”不同而或“沉”或“浮”,最终皆化作泡沫 。
首先是以故事化手法写人物,这是最吸引人的一种人物呈现方式 。故事或来自于野史,或来自于传闻轶事 。这些口耳相传的传奇故事,既能补充正史资料的不足,又能增添传记阅读的趣味 。蔡京的出场是从蔡氏兄弟算命开始的,其奇异处,不在于精通命理的僧人竟然大体测对了蔡京、蔡卞的命运轨迹,而在于两人不信,“旬日复往”,该僧“一如前次,无一语差谬”,这就有趣了 。后来蔡京高中进士,名列第九,苏州一位名为苏琼的官妓善词,为蔡京即席作词曰:“记得南宫高选,弟兄争占鳌头 。金炉王殿瑞烟浮,名占甲科第九 。”这种故事化野史的使用,在人物塑造中反而起到正史难以呈现的表达效果,令人过目难忘 。
蔡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书中对蔡京的外貌没有直接描写,但余杭有个擅长命相之术的杨道士曾语人曰:“此人面如美玉琢成,百体完就,无一不佳者 。是人当作二十年太平宰相位 。”由此可想象蔡京相貌,竟比直接描写更真切了 。另外,据说蔡京能仰观火辣直射的太阳,眼睛一眨不眨 。此语虽有夸张,但能见出蔡京的确是一位不同于常人的狠角色 。野史还记载蔡京有言曰:“既做好官,又要做好人,两者岂可得兼耶!”可知蔡京四任宰相,不是没有原因的 。
陈歆耕本人即好书法,他以书法论蔡京之为人,可谓信手拈来,尤为精彩:“蔡京不愧是一流的书法家,他深谙手中笔墨何处该方,何处该圆,何处该先方后圆,何处该先圆后方,何处方圆兼济 。他用笔看似随心所欲,却处处藏着不露的心机、锋芒、狡诈与智慧,可以柔软如羊毫,也可刚硬似铁刷 。”
其次,作者还擅于运用对照手法,抓住细节写人物,以寥寥数笔勾勒出诸如王安石、苏东坡、刘安世、范纯仁、陈瓘、朱勔、张怀素、蔡襄等历史人物群像 。比如写朱勔和潘兑,朱勔靠给皇上进献巨石和桧树而得宠,其宅第被时人称为“东南小朝廷” 。宋徽宗曾用手抚摸朱勔锦袍,朱勔便将皇上的手印绣在锦袍上,处处示人;徽宗又曾用手握着他的手臂私语,朱勔便用黄帛将皇上握过的手臂处缠上,与人相见,此臂不举,以示对皇上的无限崇敬之情 。徽宗的侍从官潘兑也是一个“鼻孔朝天、行走用肚皮开道”的人物,朱勔看上他一块风水宝地,二人争抢,互不相让 。朱勔通过内宫线人获得皇上御笔,强夺其地,后又买通御史官员,诬告潘兑有罪,褫其官职 。其无耻之形状,犹如“狗咬狗,一嘴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