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该如何读通读透?( 二 )


《资治通鉴》的现实指向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资治通鉴》讲到某位重要历史人物出场或退场时 , 都会用一些篇幅来描述这位人物的特点 。《资治通鉴》说刘备的性格“有大志 , 少语言 , 喜怒不形于色” 。这些表述刘备深沉有大志的正面语言 , 显然沿袭了《三国志》的文字 。但《三国志》同时说刘备“不甚乐读书 , 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这些描写刘备生性奢侈的语言 , 却被《资治通鉴》删除了 。可以说 , 《资治通鉴》展现的刘备是不完整的 , 甚至是歪曲的 , 不如《三国志》交代得全面 。但《资治通鉴》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必须理解司马光以及那个时代儒者的基本思想 。宋代的儒学思潮 , 逐渐形成了以道德涵养为一切基础的价值观 , 司马光是代表人物之一 。对于这些儒学家来说 , 甚至于皇权最重要的合法性基础也在于道德 。如果一个嗜酒好色之徒都能成大业 , 何以规劝以后的皇帝恪守道德律呢?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教科书 , 对这个问题就有所考虑 , 因此删去了刘备喜好声色犬马的文字 , 仅保留关于他有大志向的描写 。这就是典型的先有观念 , 后有历史 。而《资治通鉴》对更复杂的一些政治话题 , 如改革、君臣关系、女人在政治中的作用等话题的讨论 , 看上去仅仅是在总结历史 , 其实有很深刻的现实指向 。这就是通过思想史的方法来读《资治通鉴》 , 它是了解宋代思想状况的一部史料 , 虽然它没有讲宋代 。
再举个复杂些的例子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 在《汉书》里有全文 , 而在《资治通鉴》中的短了很多 。司马光删减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这和宋代思想背景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 。汉代皇帝的权力在原则上是绝对的权力 , 所以能制约皇帝权力的途径极少 , 效果也有限 , 所以汉代儒学也就更强调天人感应 。皇帝是天子 ,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 一方面皇帝有天命 , 另一方面 , 皇帝的行为要符合上天的旨意 。也就是说 , 皇帝不能乱来 , 一旦乱来就会出现各种自然灾害 , 灾的本义就是指天火 , 上天用灾来警告皇帝的失德 , 如果皇帝不反省 , 那就是该革命的时候了 。古文中的革命是说上天不再对皇帝有所眷顾了 , 认为你不是一个合格的代表他来行使权力的人 。所以 , 革的是天命 , 要换一个代理者 。这是汉代思想家的想法 , 《春秋》里对每次日食都有详细记载 , 因为那是最严重的天谴 , 太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古人认为太阳不见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 每次日食皇帝都要严肃对待、反省 。一旦日食 , 大臣们就会纷纷给皇帝写奏章 , 指责皇帝 , 理由五花八门 , 或说日食是因为皇帝造了某宫殿 , 或说因为皇帝轻信小人 , 不能说的话借这种机会全说出 , 皇帝是不能处罚任何人的 , 而是要努力反省改正 。到了宋代 , 这套不管用了 。因为宋代科学知识积累了很多 , 历法也很先进了 , 对天文现象有了很深的认识 , 有点知识的人都已经知道日食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现象 。汉代的天人感应不再是宋代政治哲学的基础 , 这也是历史学在宋代特别发达的原因:因为你得找到另外一套途径来说服皇帝不能胡作非为 , 光靠天谴说是不行的 , 所以要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来告诫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