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该如何读通读透?

如何读懂《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该如何读通读透?

文章插图
三种传统读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资治通鉴》是一部重要著作 , 在几万册的史学典籍中 , 如果要挑几部最具代表性的 , 必有《资治通鉴》 。但一般读者想把握其中的精义 , 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它篇幅巨大 , 从战国三家分晋开始 , 到宋代建立之前的陈桥兵变 , 有1300多年历史 , 共294卷篇幅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经典著作 , 如果只关注它的表面文字 , 不探究文字背后的深层涵义 , 哪怕读得滚瓜烂熟 , 也不见得会了解这部书 。
对于《资治通鉴》 , 以往大概有三种读法 。第一种 , 训蒙童的读法 。周一良先生小时候 , 他父亲给他制定过一份日课 , 其中就有点读《资治通鉴》的内容 。这样读《资治通鉴》 , 除了了解历史 , 主要是通晓句读 。这当然是《资治通鉴》最简单的读法 。第二种读法 , 也是大部分普通读者的读法 , 就是通读《资治通鉴》 , 藉以了解宋朝以前的历史 。读古文的过程很困难 , 一般读者读《资治通鉴》就是一页页往下翻 , 再一看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 , 有二十册 , 就着急 。即便能坚持一天读一卷 , 读完294卷至少也得294天 。但这样阅读的效果不会太好 , 看掉第二本就忘了第一本 。除非真能把《资治通鉴》翻来覆去读 , 否则很难通过这条途径掌握中国古代历史 。想了解中国通史 , 读《资治通鉴》并不合适 , 还是选择钱穆的《国史大纲》比较好 。另外 , 还可以去看清代学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第三种读法 , 就是通过读《资治通鉴》来做研究 。这是专家们的事情 , 和多数普通读者没太大关系 。
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
本文想谈另一种《资治通鉴》的读法 , 即用一种思想史的方法来解构、理解《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 , 我们今天给他的头衔是历史学家 , 而回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 他最重要的身份是政治家 。司马光可以说是北宋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 , 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几乎他都参与 。比如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领袖就是司马光 。在王安石变法之前 , 司马光就写过很多文章 , 揭示、研究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 所以他本身也有改革主张 。司马光所反对的 , 不是改革本身 , 而是王安石变法的策略与具体内容 。反对失败后 , 司马光离开京城开封 , 来到洛阳 , 一住就是15年 , 而这15年就是《资治通鉴》完成的重要时期 。从《资治通鉴》的编修受官方资助开始 , 到编修完成 , 前后19年 , 大部分内容是司马光定居洛阳时完成的 。一位对时事有着深切观察和思考的政治家 , 在编修历史的时候 , 难道会像普通历史教师那样仅仅讲述历史吗?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对《资治通鉴》研究越深 , 对司马光了解越深刻 , 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资治通鉴》没有一个字在讲宋代 , 但每一个字都在讲宋代 。它对于历史的解读 , 对兴衰成败的总结 , 都是指向宋代的现实问题 。司马光在讲自己编修《资治通鉴》的目的时 , 说“稽古以至治” , 这句话的逻辑是 , 先去总结历史经验 , 然后找出治理国家的经验和规律 。我们知道 , 在编修之前 , 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家 , 所以当我们认真解读《资治通鉴》 , 会发现 , 《资治通鉴》体现出来的东西 , 跟他讲的这句话恰恰相反 。为什么是相反的?司马光在编修前 , 头脑中已经有一套治理国家的观念 。在这套观念的引导下 , 司马光再通过《资治通鉴》“稽古” 。所以是他的政治观念 , 决定了他如何稽古、如何叙述历史 , 而不是通过稽古 , 另行总结一套政治观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