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人总结宋代的文化史 , 一般都非常重视理学 。理学成为宋代的文化标签 。宋代学者的对于人性的认识 , 对于道德修养的要求 , 在宋代理学的系统中摆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 。比如四书《大学》中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人要正 , 先修身 , 才能成为他人的榜样 , 达到齐家的目的 , 这项完成后才有可能治国平天下 。这套观念成为宋代政治哲学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 , 宋代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巨大的变化 , 和汉代人的观念产生了巨大差别 。天人感应在宋代也还讲 , 但儒家学者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 , 感到政治哲学的基础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更新 , 也就是从天人的认识转换到对人自身的认识 , 除了哲学之外 , 历史学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所以对宋明理学的兴起 , 我不太同意一种看法 , 即强调其兴起和佛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佛学的逻辑系统严密 , 思想很深刻 , 哲学上的认识又是儒学比不上的 , 所以儒学家很有危机感 , 儒学中也借用了很多佛学的概念等等 。我认为宋明理学更多是政治变化、人们认识变化的一个结果 , 而不仅仅是受到佛学的影响 。
了解了这样的思想背景 , 再来看《资治通鉴》如何处理汉儒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汉书》里的《天人三策》 , 开篇就讲天人感应 , 非常能代表汉代儒学的特点 , 而司马光偏偏将这段删掉了 , 《资治通鉴》中的《天人三策》 , 开篇立意已经和董仲舒的相去甚远 。但妙就妙在《资治通鉴》中《天人三策》的开篇文字 , 也是《汉书》中《天人三策》原文就有的 , 司马光删掉了“天人” , 留下并突出了“仁义”和“教化” , 重点完全不一样了 。仔细对比《汉书》和《资治通鉴》中的两份《天人三策》 , 很容易发现 , 主题由原先的“天人关系”转变成为礼乐教化 。而教化是道德养成最重要的路径之一 。从中也可以看出 , 《资治通鉴》对于汉代文献的删减、保存 , 和宋代的思想背景有很紧密的联系 。司马光按照自己的理念来编辑传统文献 , 决定什么样的文字能够进入《资治通鉴》 , 什么样的文字不能进入 。所谓“稽古以至治” , 其实是司马光以自己的观念来剪裁历史 。
《资治通鉴》第291卷讲到五代大名鼎鼎的冯道 。在冯道去世的消息下面 , 司马光引用了欧阳修对冯道的批评 。司马光和欧阳修之间有龃龉 , 所以《资治通鉴》很少引用欧阳修的文字 , 但在这里却全文引用了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对冯道的评论 , 说明冯道这个人很值得说 。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 54年换了五个朝代 , 十四位皇帝 , 一朝天子一朝臣 , 而冯道却是个例外 , 做过多任皇帝的宰相 。他一生所事四朝(唐、晋、汉、周)十帝(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 晋高祖、出帝 , 汉高祖、隐帝 , 周太祖、世宗) , 从唐明宗到周世宗九位皇帝都用他做宰相 。在当时纷乱的政治背景下 , 无疑是个成功的人物 。不仅五代至宋初对他的评价很高 , 冯道对自己这一生也显然比较满意 。但到北宋中叶 , 对冯道的评价完全颠覆了 。以欧阳修和司马光为代表 , 对冯道历仕各姓君主 , 毫无“节操”的行为 , 给予大张挞伐 。
- 急需《童年》每一章的读后感100字即可?
-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
- 李清照在《一剪梅》中的"月满西楼"具体指的什么季节的什么时候?
- 劳动法中规定什么属于工伤
- 未成年不满18周岁犯罪怎么处理
- 魔塔原版 魔塔吧
- 海贼王有哪些经典片段?
- 牛肉怎么煮才嫩又好吃?
- 破产清偿的顺序是怎么规定的
- 家人的爱是什么填空 家人的爱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