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与科学经常长得很像 , 但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科学必须脚踏实地 , 而未来学最不需要的就是脚踏实地 。 ”
如果对照 Roblox描述的 8大特征 , “元宇宙”确实以各类科技作为“地基” , 业内人士用“大蚂蚁”( BIG ANT)来概括:
Blockchain:区块链技术
Interactivity:交互技术
Game:电子游戏技术
AI:人工智能技术
Network:网络及运算技术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技术
然而, 就“元宇宙”所最终设想的目标而言 , 目前人类的技术发展水平还停留在婴儿时期 。
就拿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工智能来说 , 人类仍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 突破技术“奇点”遥遥无期 。
文章图片
21世纪 , 人类“科技树”的生长速度已明显放缓 , 尤其是在基础理论方面 。
“元宇宙”想要实现 , 坚实的基础设施比任何券商报告都更有说服力 。 方兴东曾发出过“灵魂”质问:
为什么不少互联网企业无意于真正投身基础研究 , 但却对“元宇宙”概念干柴烈火?说到底 , 是气味相投 。
更何况 , “元宇宙”要解决的显然不只是硬件问题 , 最棘手的其实是在社会层面 。 一个很实际的难题是 , “元宇宙”一个重要特征是“去中心化” , 那么到时候要将国家放在什么样的位置?
任何一个问题 , 都堪称“百年难题” , “元宇宙”论者却轻易地将 2021作为元年 。
资本火热的炒作、概念铺天盖地的宣传 , 都不会使我们离“元宇宙”更近一步 。
两千五百多年前 , 中国的智者便给出了朴素的答案——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这个道理 , 如今依旧不过时 。
文章图片
适度的“悲观”与“乐观”同样重要
有人说 , “元宇宙”虽然还很遥远 , 但代表着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 可以在这个框架下 , 我们再继续思考有关硬件和软件的问题 。
然而 , 大可不必这么快地达成共识 。 我们完全能够对孩子说 , 你可以尝试用别的框架看待未来 。
“元宇宙”这个概念 , 其实是个带孩子做“思想实验”的很好的素材 。
1.敢于打破既定框架
“元宇宙”逻辑自洽 , 与互联网发展规律不悖 , 随着互联网巨头的力推 , 这个概念将会日渐常态化 , 融入人类的生活中(至少是广告中) 。
这些都不假 , 可即便一个世界观被传播了一亿遍 , 就要顺理成章 , 视之为真理么?“元宇宙”真的是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吗?
文章图片
刘慈欣
享有世界级声誉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便不这么看 。
他本人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元宇宙’架构师” , 作品中早就涉及对“元宇宙”的设想 , 在一定程度上 , 也肯定了“元宇宙”的意义 , 但他坚决否认把扎克伯格的“元宇宙”当做未来 。
刘慈欣的理念始终是星际探索 , 这一点贯穿于他的作品始终 。 他不信任“元宇宙”这样的封闭系统 , 指出所谓“元宇宙” , 将是人类历史的一次内卷 , 死路一条 。
当然 , 我们可以说刘慈欣“探索星际”的理念同样是一种宏大的框架 , 但可贵的不是答案正确与否 , 而是这种打破框架的自觉与胆气 。
2.适度的悲观 , 或许是避免悲剧的良药
就算我们对于人类的科技发展充满信心 , 也不妨对“元宇宙”的道德前景抱有适度悲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